最近三只松鼠又因为“花名文化”被推上风口浪尖——有网友发帖说,入职这家公司后,员

吃西瓜小娱记 2025-11-25 16:48:25

最近三只松鼠又因为“花名文化”被推上风口浪尖——有网友发帖说,入职这家公司后,员工得把名字改成“鼠某某”,连公司创始人章燎原都自称“松鼠老爹”,高管叫“鼠小仁”,基层员工则是“鼠你棒”“鼠开心”之类的名字。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有消费者退货时发现收件人叫“退货鼠”,质疑这是“阴阳怪气”,虽然公司解释是内部花名,但争议声还是越闹越大。 这事儿之所以能引发讨论,核心在于“花名文化”的边界到底在哪儿。三只松鼠的工作人员说,改“鼠名”不是强制的,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目的是让员工更有归属感,也突出品牌特色。从公司角度看,这种设计确实有逻辑:用统一的“鼠”字前缀强化品牌记忆,员工互称“鼠名”能淡化职级差异,甚至像客服喊顾客“主人”,也是想营造“萌宠服务”的亲切感。但问题在于,“鼠”这个字在中国文化里自带负面联想——老鼠偷东西、传播疾病,虽然国外有米老鼠的可爱形象,但传统语境里,“鼠辈”常被用来贬低人。员工顶着“鼠名”上班,难免觉得被贴了标签,甚至有网友调侃“入职第一天就成了无名鼠辈”。 更深层的争议,是花名文化是否成了职场的新枷锁。表面看,改花名是为了“工作生活切割”,下班后脱掉“职业皮套”回归本名,但现实里,这种切割往往不彻底。比如三只松鼠的内部系统、会议名牌、党委名单全用“鼠名”,员工之间可能连真实姓名都记不住,反而加剧了“去个体化”——当一个人被简化为“鼠你棒”这样的符号,他的真实身份、性格、需求都被模糊了。这种疏离感看似能让人更服从安排,但也降低了对职场不合理现象的抵抗意愿。就像有员工吐槽:“被叫‘鼠你棒’久了,连争取加班费都觉得不好意思开口。” 更麻烦的是,花名还可能给员工维权添堵。劳动仲裁时,合同上的真名和工作中的花名对不上号,员工得额外举证“鼠你棒”就是张三,这无疑增加了维权成本。之前阿里员工涉嫌猥亵事件里,通报全用“曲一”“老鼎”这类花名,要不是外界深挖,普通人根本不知道是谁,花名反而成了遮羞布。 其实,企业搞花名文化的初衷没错——阿里用武侠名打破职级隔阂,拼多多用水果名增加趣味性,本质都是想营造轻松的职场氛围。但关键在于“度”:不能把文化变成强制,不能让花名取代本名成为主要身份标识,更不能借花名搞派系、论资排辈。三只松鼠的“鼠鼠宇宙”看似完整,从“松鼠小镇”到“飞鼠”通讯工具,体系越完善,越容易让人陷入“名字即一切”的怪圈。 说到底,员工需要的不是“鼠你棒”这样的花哨名字,而是被尊重的真实感。与其在“鼠名”“花名”上花心思,不如把精力放在优化管理、保障权益上——比如减少无效加班、提供晋升通道、倾听员工真实诉求。毕竟,职场最动人的文化,从来不是“鼠你棒”的口号,而是“你很棒”的认可。 你觉得企业该不该强制员工用花名?花名文化是职场创新还是形式主义?评论区聊聊吧——咱们一起给职场文化提提建议,别让“萌文化”变成“闷文化”! (事件来源:极目新闻)

0 阅读:109

评论列表

修身齐家

修身齐家

2
2025-11-25 22:05

鼠道叁

吃西瓜小娱记

吃西瓜小娱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