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洞房之夜,郭沫若见发妻太丑,拒绝同房。就在他转身要走时,发妻拉住他苦苦哀求:给我个娃吧!郭沫若瞟了新娘一眼,依旧转身离开。 郭沫若1892年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镇一个地主家庭,排行第九,早年接受传统教育,从6岁起在家塾学习四书五经和古诗文,家中藏书让他接触史书和书法。1905年进入嘉定高等小学堂,学习算术和地理,成绩突出。1906年转入成都府中学堂,阅读梁启超文章,接触维新思想。1911年短暂回家,父母安排婚姻以延续家族。1912年初从成都返回沙湾,参与婚礼准备,家中张灯结彩,完成拜堂仪式。那时他19岁,已对包办婚姻持有抵触,但迫于家庭压力接受。父亲经营盐业和田产,母亲操持家务,重视教育。他在家最小,受兄长影响,参与家族事务。 张琼华1890年出生于乐山苏溪镇中等人家,比郭沫若大两岁。在家塾识字,学习女红和家务,掌握基本读书写字。张家注重门当户对,1911年通过媒人与郭家联姻。她22岁时,父母准备嫁妆,包括绸缎衣物和银饰,期望她操持家业。婚前未见新郎,婚事由长辈决定。她携带行李前往郭家,交换庚帖,完成订婚手续。张琼华出身富户,家庭中等,父母为她选郭家以求稳定。她接受媒妁之言,对婚姻抱顺从态度。上过私塾,能识字,但教育有限。郭沫若父亲是绅士,母亲叮嘱婚事细节。 郭沫若早年求学经历让他接触新思想,对自由婚姻向往,但家庭传统束缚他。父母为他选张琼华为妻,考虑门第匹配。张琼华家庭在当地有声望,兄弟多人,她作为女儿遵从安排。郭沫若在成都求学期间,偶尔回家,1912年婚礼前已知此事,但未公开反对。婚礼依照旧俗进行,郭家杀猪宰羊招待宾客。张琼华父亲陪送女儿,郭沫若站堂前完成仪式。张琼华低头跟随,象征平安的手持苹果。郭沫若穿长袍,勉强参与。 1912年旧历正月十五,四川乐山沙湾郭家完成婚礼仪式。郭沫若身穿长袍马褂,陪宾客应付喜宴。夜幕降临,他走进新房。房间摆满红绸喜字,桌上蜡烛闪烁。空气中弥漫酒气和胭脂味。张琼华坐在床沿,头上盖绣花红巾,手指绞紧裙摆。她听到脚步声。郭沫若走近床边,掀开红巾。烛光照亮张琼华脸庞,她皮肤白净,五官平凡,眼睛小而圆,嘴唇薄薄抿紧。郭沫若目光从她额头扫到下巴,表情僵硬。他后退一步,眉头紧锁,双手握拳。房间安静得听到蜡烛噼啪声。他转过身,朝门口迈步,脚步沉重,每一步踩在木地板上发出闷响。 婚礼次日,张琼华穿戴整齐,出房门时面带笑容,掩饰前夜眼泪。郭沫若私下告知她不识字,出身不同,羞辱她。她回应能学识字,操持家务,给她时间。郭沫若未回应。五天后,他离家去成都求学,尽管家人反对。婚礼依照旧式,郭沫若感到失落,大失所望,将婚姻视为社会悲剧。父母描述张琼华为天足美貌,但现实不同,导致他愤怒离去。张琼华出身不错,但裹小脚,面色蜡黄,鼻孔宽大,不符期望。 婚后第五天,郭沫若收拾行李,乘船离开沙湾,前往上海转赴日本求学。1914年抵达日本,进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预科,学习日语和医学基础。1916年在医院就医时遇护士佐藤富子,她辞职后与他同居,生下子女。郭沫若转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继续学业。佐藤富子操持家务,两人建立家庭。郭沫若家书中向父母禀告此事,导致父母哀痛,暂停通信。1919年回复张琼华信函,正式交代与佐藤富子关系。家书仅偶尔提及张琼华,语气冷淡,如称八年不见令人可怜。张琼华写信报告家中情形,表达思念,但郭沫若回复有限。 张琼华独自守郭家,侍奉公婆,操持家务,整理郭沫若书信手稿。她擦拭丈夫床柜,听他给父母的信件,从不提及她。她学识简单字,盼他归来沟通,但未实现。郭沫若父亲晚年分割财产,将郭沫若田产归张琼华,确保她与兄弟同享租粮。她节俭,部分收入支持娘家兄弟,抚养侄女张树桓至成家。1937年郭沫若归国,与于立群同居,生三子。张琼华管理家业,战争中坚韧,开小生意维持。1938年郭沫若返乡,张琼华远远注视,他推开洞房门进入,但未生育子女。 1939年郭沫若父亲逝世,他携于立群和新儿子回乡奔丧,住四个月。张琼华让出洞房,为于立群准备食物,抱养孩子为己出。郭沫若从母亲处知她贡献,看到整齐手稿,首次鞠躬致歉。张琼华觉尴尬悲伤,两人仍陌生无夫妻纽带。丧事后,郭沫若携家人离去。张琼华继续操持家务,侍奉老人。郭沫若寄生活费给她,从1951年起每月15元,后增至30元,至1978年他逝世。新中国成立后,张琼华随郭培谦迁乐山,住土桥街,后搬婺嫣街。土改失去收租,靠寄费度日。1963年72岁赴北京,住姨侄女家及招待所,秘书安排用品,但未见郭沫若。 郭沫若1939年赠张琼华书法《归国杂吟之六》和《登衡山》,边款书付琼华,开玩笑称可卖钱。两人相聚仅三次:1912婚礼、1938短暂、1939丧事。张琼华一生无儿女,守活寡66年。郭沫若逝世后,国务院继续发100元补助。1980年6月逝世,享年90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