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现在被谁实控?确切的说,现在的钓鱼岛处于中日双方都没有实控的局面。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位于东海东北部,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由5个主要岛屿组成,包括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等。这些岛屿地势陡峭,植被稀疏,缺乏淡水资源,无法长期驻人,但其战略位置关键,毗邻台湾东部海域,控制权涉及东海航道安全和潜在油气资源开发。从历史角度看,明朝中期已纳入中国海防范围,1561年的《筹海图编》明确标注其为福建沿海哨点,清代《台海使槎录》和《皇朝中外一统舆图》进一步确认其隶属台湾府。1877年英国海军海图也将其涂为中国领土色块,体现国际共识。 1895年甲午战争后,日本借下关条约将台湾及附属岛屿纳入版图,内阁秘密决议将钓鱼岛划入冲绳县,理由是“无主地先占”。这一动作缺乏公开宣告和国际承认,违反国际法先占原则的五个步骤:企图、确认无主、宣告、行动和实效管辖。日本仅在岛上短暂测量,未建立持续管辖。战后1945年,《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宣言》要求日本归还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随之纳入美国托管的琉球群岛。1972年5月15日,美国将冲绳行政权“返还”日本时,将钓鱼岛一并移交,但美方文件强调仅为行政管理,不涉及主权归属。美国国务院多次重申,从未承认日本对钓鱼岛的主权,仅维持现状。 这一返还背景源于冷战格局,美苏争霸下美国需拉拢日本,形成亚太遏制链条。钓鱼岛被夹入其中,成为地缘棋子。1971年联合国大陆架委员会报告显示,东海海床蕴藏丰富油气资源,引发各方关注。日本借行政权在岛上修建灯塔和直升机坪,1978年青年社支持下建北小岛灯塔,1996年右翼团体竖立新灯塔。这些设施象征性强,但缺乏驻军和开发,国际社会未予正式承认。美方1978年电报显示,日本曾要求修改中立立场遭拒,凸显其“实控”脆弱性。中国渔民传统作业海域覆盖钓鱼岛周边,1969年勘探报告公布后,资源价值凸显,促使中方加强维权意识。 进入21世纪,钓鱼岛争端从历史遗留转向现实博弈。2010年撞船事件后,中日关系一度紧张,日本逮捕中国渔船船长引发外交风波。2012年9月,日本民主党政府以20.49亿日元从私人手中“购岛国有化”,声称维护稳定,实则强化行政控制。此举直接打破默契,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强烈抗议并公布领海基线。购岛后,日本右翼分子登岛插旗,石垣市更名为“登野城”,试图制造既成事实。但国际法专家指出,国有化不改变主权归属,仅为国内行政调整。美国国务院声明,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但不承认主权,强调和平解决。 中国应对转向行动层面。2012年9月14日,海监50号等6艘船首次进入钓鱼岛领海巡航,9月18日增至13艘,9月19日达16艘,伴随大批渔船护航。日本海保厅出动巡视船对峙,但中方编队保持平行航行,未越界。此后,中国巡航从偶发转为常态,2013年2月驱离日方渔船,4月10艘执法船出动。国家海洋局重组后,海警机构统一执法,2016年《海警法》出台,提供法律依据,明确巡航权包括使用武力维护主权。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5年,中国海警船进入钓鱼岛周边水域次数超400次,2025年已达数十次,覆盖领海和毗连区。 日本回应以防御姿态。2014年通过和平安全法制,重新解释宪法第九条,允许集体自卫权,针对“存亡危机事态”如台海封锁。日本海保厅增拨200亿日元预算,2025年报告称中国海警船“更大、更武装”,计划采购巡逻船和无人机。石垣岛部署10艘巡视船,2025年启用“海上守卫者”大型无人机监视中方动向。与那国岛部署导弹,国防大臣视察现场。但这些措施多为监视和威慑,未实现岛上驻军。日本官方人员自2012年后鲜少登岛,右翼渔船偶入也被中方驱离,如2025年3月“理惠丸”等4艘渔船遭警告掉头。 这一局面反映中日力量对比变化。中国海军现代化推进,东海舰队以052D驱逐舰和054A护卫舰为主,2013年4月“兰州”号等舰通过冲绳近海巡航,日本P-3C机跟踪监视。2025年11月16日,海警1307舰艇编队巡航钓鱼岛领海,全程1.5小时,日方4艘船监视但无摩擦。中国外交部驳回日方抗议,重申中日四点原则共识:正视历史、共同开发、搁置争议、和平解决。巡航频率逐年扩大,2025年突破330天连续,飞机加入形成海空立体执法。日本则依赖美日同盟,2025年11月21日美国副发言人皮戈特在X平台重申安保覆盖钓鱼岛,但实际行动限于象征支持,未实质阻拦中方巡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