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媒体突然“宣布”了一个冷冰冰的现实: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能被日本品牌牢牢占据的领域,已经所剩无几。 大家回想一下,十几年前,日本品牌在中国市场那叫一个风光无限。 街上到处是丰田和本田的车影,家里电器多半是索尼电视或松下冰箱,年轻人手里拿着佳能相机或日系手机,化妆台上摆满资生堂的瓶瓶罐罐。 那时候,日本货代表着可靠和高端,大家买东西时总觉得选日货准没错,结果这种局面没持续多久,就开始悄然转变。 起因其实挺简单,中国自己的制造业起步晚,但学得快,政府也大力推国产化,各种政策补贴和技术投资让本土企业迅速追赶上来。 过去日本品牌靠技术领先和品牌口碑吃香,可中国品牌不甘落后,从模仿到创新,一步步抢占地盘。 举个例子,在汽车领域,十年前日系车在中国销量占大头,可现在情况翻转了。 比亚迪和吉利这些本土车企,通过电动化和智能技术,直接把日系车的份额挤压到谷底。 大家都知道,电动车浪潮来得猛,中国企业在电池和软件上领先,日本车企反应慢了点,没跟上节奏,就这样丢了市场。 早些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消费者钱包鼓了,对品质要求高,日本品牌正好填补空白,丰田的耐用,本田的操控,让很多人第一次买车就选日货。 家电也一样,索尼的画质,松下的节能,成了中产家庭的标配,美妆领域,珂润的温和,资生堂的科技感,吸引了大批年轻女孩。 手机和相机更不用提,索尼的Walkman和佳能的单反,几乎垄断了娱乐和摄影市场,可好景不长,从201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企业开始发力。 政府推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鼓励创新和自给自足,本土品牌得到资金和技术支持,产品质量飞跃,结果消费者发现,国产货不光便宜,还越来越好用。 汽车上,比亚迪的刀片电池让续航更长,吉利的自动驾驶系统不输外资,家电里,海尔和美的的智能冰箱,能远程控制,还带AI保鲜,价格却亲民得多。 美妆方面,花西子和珀莱雅研究中国肤质,推出更温和的产品,销量直线上升,就这样,日本品牌的优势渐渐淡化。 这事不光影响日常生活,还牵动整个经济链条,日本品牌退缩,导致他们在华工厂减产,甚至关门。 像三菱汽车,2024年在华销量暴跌53%,只剩7000辆,干脆考虑退出。 日企开始转向越南和印度,减少对中国依赖,出口到中国的商品从2021年到2024年降了24%。对中国来说,这却是好事。 本土品牌崛起,带动产业链升级,创造就业,长江存储的芯片打破垄断,让手机和电脑价格更低,维修方便。 光伏和风电领域,中国设备主导全球,不怕外部卡脖子,消费者受益最大,新鲜农产品运输成本降了两位数,食材更鲜美。 医药冷链也稳定了,疫苗和药品运送可靠,美妆上,国货品牌用本土成分,适合亚洲肤色,市场份额从23%升到41%。 这波转变,还让中国品牌走向世界,海尔家电出口东南亚,份额从8.6%起步,迅速扩张,花西子美妆进军海外,凭借创新配方挑战老牌。 结果日本媒体忍不住感慨,中国日常生活里,日本品牌的地盘越来越小,当然,这背后有更广的脉络。东南亚市场,中国品牌也在蚕食日本份额。 手机和家电,中国货靠价格和创新,卷走不少消费者,欧睿国际数据显示,中国品牌在低定位领域主导,还向高端爬升。 麦肯锡报告指出,2025上半年,中国消费者惊喜不断,本土品牌价值总和涨25%到1.2万亿美元。 为什么本土货这么猛?因为创新周期快,国内市场饱和后,品牌被迫升级,加上物流和电商生态完善,消费者买东西更便捷。 过去日本品牌靠品质神话,现在中国货用数据说话,智能家电连接率高,手机续航长。 后果显而易见,日本企业利润下滑,丰田和本田下调预期,转向美国市场避险。 中国经济则更自主,制造业自动化率提升,像冷王工厂达40%,服务全球,就业岗位多了,产业链完整,抵御风险强。 这波国产崛起,让大家日子更好过,国家更强壮,继续下去,惊喜不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