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到说北漂的大龄剩女不好找对象,大龄剩男呢,怎么跟隐身了一样,可能有钱的不需要,没钱的也不需要。在北京这座城市,大龄未婚男性的故事其实同样在上演,只是他们的困境往往被忽视在喧嚣的都市背景音里。 我的身边就有两位北京土著,他们的经历或许能让我们窥见一二。37岁的张先生是88年生人,条件堪称优质。他在朝阳区拥有一套独立住房,无房贷压力,代步车也是全款购入。父母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另一套房,作为独生子,他没有赡养兄弟姐妹的负担。1米77的身高,中等相貌,工作稳定,按理说,这样的条件在婚恋市场上应该很受欢迎。但他却明确表示,婚姻对他而言并非必需品,他享受当下的恋爱状态,女友走马灯似的换,却始终不愿踏入婚姻的殿堂,用他的话说,“不想太早被家庭琐事捆绑,自由多好。” 而比他小三岁的李先生,则是另一种境遇。91年出生的他,今年34岁,家里在西城区有套十几平米的老房子,父母住着。他在顺义上班,因为路途遥远,便在单位附近与人合租,每月房租1200多元。月薪到手5000出头,除去房租和日常开销,他坦言每年几乎攒不下一万元,手里的存款还不到十万。代步工具是自行车或公交车,买车对他而言是奢望,怕养车压力让本就紧张的存款雪上加霜。李先生长相清秀,只是身材有些微胖,之前也谈过几段恋爱,最终都无疾而终。他苦笑称,几次分手的原因都指向了现实问题——女方结婚时提出的物质要求,他实在无力满足。 这两个北京本地人的故事,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大龄未婚男性的不同侧面。一边是有选择余地而主动放弃,一边是渴望稳定却被现实条件所困。在北京,无论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还是怀揣梦想的北漂,大龄未婚群体中,男性的身影其实并不少见。只是,当社会的聚光灯更多投向“大龄剩女”时,他们的挣扎与困惑,便显得不那么引人注目了。 我们常常讨论女性在婚恋市场上的年龄焦虑,却容易忽略,对于男性而言,经济基础同样是沉甸甸的压力。当“有房有车”成为许多婚姻的隐性门槛,那些在经济上尚未站稳脚跟的男性,便可能在婚恋竞争中逐渐掉队。而像张先生那样经济无忧的男性选择不婚,则反映了现代社会婚恋观念的多元化——婚姻不再是人生的必选项。 当然,也有不少经济条件一般但人品出众的男性,通过努力最终收获了幸福;同样,也有经济优渥却渴望家庭温暖的男性在积极寻找伴侣。但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因素在婚恋选择中的权重,以及个体对生活方式的自主选择权,共同构成了当下大龄未婚男性群体的复杂图景。 说到底,无论是“大龄剩女”还是“大龄剩男”,他们的故事背后,都是个体在时代变迁中对生活、情感与未来的不同抉择与境遇。与其简单标签化,不如多一份理解与尊重,毕竟,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认为舒适的生活方式,而幸福的定义,本就不止一种。
在中国男女之间真的平等吗?
【7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