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库被堵,拨打六次电话未接!女子掌掴脚踹堵门司机后被起诉,法院:女子担责80%,赔偿医疗费3305元! 去年夏天在大连某小区地下车库,一场因停车纠纷引发的冲突最终演变成法律判决。 李女士因自家车库通道被违停车辆堵塞近两小时,在情绪失控下掌掴车主并踢踹对方,最终被法院判决赔偿3465元医疗费。这起看似普通的邻里纠纷,却成为普法教育的生动案例。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事发当晚八时许,李女士驾车返回小区时发现车库入口被一辆黑色轿车完全堵死。在联系物业未果后,交警提供了车主于林的联络方式。 连续六次拨打电话均未接通,期间车内孩子因长时间等待不停哭闹。直至一个多小时后,于林才手持啤酒慢悠悠现身,且未表露丝毫歉意。 双方争执过程中李女士率先扇了于林耳光,又朝其腿部踢踹。尽管于林事后检查仅面部软组织挫伤和腿部淤青,共计医疗费4331元,但公安机关仍对李女士作出行政拘留三日的处罚。 随后于林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各项损失5200元。 审理此案的沙河口区人民法院在判决中采用了责任划分原则。法官指出,于林违章停车、拒接电话且态度恶劣存在过错,但李女士的肢体反击明显超出合理维权边界。 最终判定李女士承担80%赔偿责任,于林自行承担20%责任。对于未提供证据证实的误工费等诉求,法院未予支持。 这起案件暴露出城市生活中常见的维权困境。据交通管理部门统计,类似小区内车辆违挡纠纷每月接警量达百余起。 遇此类情况应通过122交通报警平台或“交管12123”一键挪车功能处理,避免正面冲突。若已发生肢体接触,应及时固定监控录像等证据,而非私下解决。 判决书中特别强调了“维权过当”的界定标准。正当维权应限于口头警告、取证举报等非暴力方式,任何肢体接触都可能面临治安处罚及民事赔偿。 随着《民法典》实施,公民维权行为正被纳入更规范的法律框架中。 您如何看待这起“违停引发互殴”事件的责任划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纠纷,您会选择怎样的处理方式? 欢迎分享您的观点与经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