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号喜讯!再签18架!AS700载人飞艇产业化迎来新突破11月25日,AS700载人飞艇签订18架采购协议,标志国产载人飞艇商业化推进。 国产载人飞艇领域迎来关键节点。航空工业特飞所与浙江空域融合低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敲定18架AS700飞艇采购协议,这一笔订单直接拉动批量生产启动。AS700作为一款软式准平衡结构飞艇,长约50米,体积达3500立方米,最大载客10人,航程700公里,时速100公里,高度可达3100米。它采用国产复合材料囊体,填充氦气,提供稳定浮力,推力矢量系统确保短距起降适应性强。这些参数让它在低空慢飞中脱颖而出,填补了国内民用飞艇商业化空白。 协议签订标志着从研发到运营的全链条贯通。特飞所早在2018年6月立项AS700项目,历经3架验证艇试飞,2023年12月获型号合格证,成为首个按适航规范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载人飞艇。2024年9月,首艇交付桂林方舟通用航空公司,用于漓江低空旅游演示,累计搭载乘客超300人,验证了安全性和舒适度。11月航展上,初步意向订单浮现,但真正落地需解决运营路径和盈利模式。绍兴基地考察后,双方聚焦可持续应用,快速推进合作框架。 这一突破源于央地协作深化。绍兴鉴水科技城作为华东首艇交付地,提供专用艇库和空域支持。订单分批执行,第一批6架将于2026年春季出厂,配备升级传感器应对湿热环境。采购方计划整合飞艇与低空物流,预计年运营收入超亿元。相比国际同类产品,AS700单价更低,维护便捷,供应链国产化率高,避免外部依赖。这不仅提升市场竞争力,还带动周边氦气供应和维修服务产业链形成。 低空经济政策红利加速落地。2024年以来,国家多地试点低空航线,AS700正好契合旅游、安保和测绘需求。空中游览可覆盖古镇水系,游客在100至300米高度欣赏江景,远胜地面出行。城市安保中,它搭载传感器巡检人群密度,应急救援时携带医疗箱快速抵达偏远区。这些场景验证了飞艇的实用价值,推动从单一产品向生态构建转型。特飞所已签约23架,意向164架,小批量生产线已运转。 技术自主是核心支撑。AS700实现材料国产化替代,囊体多层复合织物耐撕裂、低泄漏,内置气囊控制俯仰。推力同步伺服技术是首创,提升起降灵活性。相比传统飞机,飞艇能耗低、噪音小,绿色属性强,符合碳中和目标。适航规定CCAR-32N的制定,也由特飞所协助完成,确保合规运营。未来,电动版AS700D将于2026年首飞,续航或超12小时,进一步拓宽应用。 产业布局正向全国辐射。绍兴订单后,特飞所计划扩建研发基地和交付中心,培训首批3名飞行员。贵州黄平等地已完成高原试飞,山东沿海验证盐雾适应。订单落地将刺激地方文旅升级,预计带动就业超千人。低空经济规模2025年或达5000亿元,飞艇占比虽小,但增长潜力大。它不只装备,更是制造业升级抓手,连接央企与地方活力。 批量订单验证市场认可度。从航展洽谈到实体合同,仅用一年,体现了国产飞艇的响应速度。采购方强调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维修和培训合作,避免后期风险。AS700的成功,也暴露供应链短板,如氦气进口依赖,需加速国产突破。总体看,这一协议是低空赛道新起点,助力中国从跟跑到领跑。 应用拓展将成重点。空中测绘利用激光雷达生成地形模型,支持农业规划。救援场景下,飞艇悬停投放救生设备,覆盖海洋和山区盲区。研学定制可为学校提供空中课堂,增强科技教育。特飞所正优化涂层耐辐射性能,推动标准输出。绍兴基地将成示范,辐射长三角,形成产业集群。 政策环境利好持续。工信部低空改革意见强调装备创新,AS700正好响应。相比无人机,飞艇载重更大、续航更长,适合中长距任务。订单签订后,融资渠道拓宽,预计吸引社会资本注入。国产飞艇的崛起,折射中国航空工业自信,也为全球低空经济提供中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