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条变19条,泽连斯基阶段性胜利,接下来或以拖待变? 最近俄乌冲突又有新情况

28条变19条,泽连斯基阶段性胜利,接下来或以拖待变? 最近俄乌冲突又有新情况,据媒体报道,特朗普政府原本提出的28点俄乌和平计划,在与乌方磋商后,已经缩减为乌克兰更能接受的19点。 要说原来的28点,简直是把乌克兰架在火上烤,又是割地又是裁军,还得承诺永远不加入北约。 不仅乌克兰难以接受,欧洲也抵触,认为协议太偏向俄罗斯,生怕自己被美俄卖了。 而现在和平计划砍掉9条,据传是把不少争议条款给软化或者调整,比如将乌军规模上限从28点计划的60万人提高至80万人,再比如删掉“禁止乌克兰加入北约”的强硬措辞,改为“阶段性安全安排”等。 最初流传的那个28点方案,对基辅而言,更像是一份难以咽下的苦果。传闻中的条款,几乎触及了乌克兰最核心的国家利益:割让领土,意味着对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直接否定; 大规模裁军,无异于自断臂膀,将国家安全完全寄托于他国的善意;而那项“永远不加入北约”的硬性规定,更是彻底堵死了乌克兰向西寻求长期安全保障的道路。 这样的方案,不仅让乌克兰感到被架在火上烤,也让欧洲盟友心生警惕。他们担忧,这会成为一场美俄之间的“大国交易”,而欧洲的利益和乌克兰的未来,则可能成为被牺牲的筹码。 这种弥漫在欧洲大陆的抵触情绪,无疑为乌克兰的反抗提供了无形但强大的支持。 正是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那份28点的“硬核”计划,在与乌方的反复拉锯后,据说被“精简”成了19条。这被砍掉的9条,并非无足轻重的细枝末节,而是对核心争议条款的关键性软化。 比如,在乌军规模问题上,原先设定的60万人上限被提高到了80万人。这20万人的差额,意义非凡。它不仅仅是数字的增加,更是对乌克兰维持一支有足够威慑力的国防力量的认可,意味着基辅在未来谈判中,手上的军事筹码将更重。 更重要的是关于北约的措辞,传闻中那道“禁止加入”的冰冷铁幕被悄然拉开,换成了更为模糊和开放的“阶段性安全安排”。 这一改动,为乌克兰保留了未来的可能性,也为其与欧洲主要国家建立双边或多边安全互助机制留下了空间,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外交突破。 然而,这次“阶段性胜利”之后,乌克兰的下一步棋该怎么走?许多观察家认为,基辅的策略或许正在转向“以拖待变”。这个“拖”,并非消极的等待,而是一种充满算计的积极策略。 首先,时间站在哪一边,目前还是个未知数。乌克兰在等待美国大选的最终结果,不同的白宫主人,意味着截然不同的援乌政策和外交姿态。 拖延,可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战略回旋余地。其次,西方承诺的军事援助,特别是F-16战斗机等先进武器系统,需要时间来完成交付、人员培训和战术整合。 每一分每一秒的拖延,都是在为乌克兰积蓄未来战场上的反击力量。再者,持续的战争消耗对俄罗斯同样是巨大的压力。基辅或许在赌,西方的工业潜力和财政支持,会比莫斯科的战争机器更具耐力。 当然,这种“以拖待变”的策略本身就是一场高风险的赌博。它假设西方的援助能够持续稳定地流入,假设乌克兰的社会经济能够承受战争的长期重压,更假设俄罗斯的内部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变化。 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战略的崩盘。而对于俄罗斯来说,即便是参与这种传闻中的谈判,本身也是一种胜利。 它既能试探西方联盟的团结程度,又能为前线部队争取休整和重新部署的时间,还能在国际舞台上塑造自己“爱好和平”的形象。 这场围绕和平计划数字变化的博弈,就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俄乌冲突背后极其复杂的各方角力。19条计划的浮现,或许不是和平的终点,而仅仅是漫长马拉松中的一个补给站。 它暂时缓解了乌克兰的外交压力,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这个被“优化”过的和平方案,究竟是通往真正和平的垫脚石,还是暴风雨来临前短暂的宁静? 乌克兰的拖延战术,最终会等来有利的变局,还是会耗尽最后的元气?这一切,都还是未知数,等待着时间给出答案。那么,你认为乌克兰的下一步,应该是什么?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史气沉沉讲国际军事史

史气沉沉讲国际军事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