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功利性学习的性价比争议。多数人日常生活、工作中几乎用不上英语,但从小学到大学需投入大量时间(占比超学科学习的20%),应试压力下沦为“哑巴英语”,投入与实际收益严重不匹配。 2、教育资源的马太效应。城乡、贫富差距导致英语学习资源分化——城市孩子能享受外教、双语环境,农村孩子仅靠课堂死记硬背,反而加剧教育不公,成为“阶层筛选工具”而非“能力提升载体”。 3、文化与实用主义的双重反弹。一方面,传统文化复兴背景下,部分人将英语学习视为“文化入侵”,呼吁重视母语教育;另一方面,职业发展中“英语一票否决”的现象减少,非涉外岗位对英语要求降低,让“全民学英语”的必要性遭到质疑。 4、应试捆绑的隐性压力。英语长期占据中考、高考核心分值,学生、家长为升学被迫投入高额补习费用,加重教育负担,且部分专业(如汉语言、传统工艺)后续发展与英语关联度极低,却仍需为应试消耗精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