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日本媒体突然“宣布”了一个冷冰冰的现实: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能被日本品牌牢牢占据的领域,已经所剩无几。 就说最显眼的汽车吧,这变化简直是翻天覆地。十来年前出门,大街上哪不是丰田、本田的影子?卡罗拉、思域更是 “街车” 代名词,谁家要是开辆日系车,邻里街坊都得说句 “会选车,耐用省油”,那股子体面劲儿藏都藏不住。 可现在再抬头看看,小区停车场里停的大多是比亚迪、吉利、长安,日系车反倒成了少数派。乘联会刚出的数最实在,2025 年前十个月,日系车在华份额直接跌到 10.8%,而自主品牌一下子飙到 58.3%,这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 有人说丰田不是还在涨吗?可那也是靠降价换回来的。广汽丰田的锋兰达、威兰达都降了好几万,才勉强拉住销量,就算这样,整个日系阵营的颓势也挡不住。 以前的 “常青树” 东风日产轩逸,2025 年 1-8 月卖了 16.96 万辆看着不少,可同比跌了 20.5%,要是没大幅降价促销,恐怕更难看。 本田更惨,5 月销量同比跌了 16.76%,曾经的王牌 CR-V、雅阁现在也就勉强过万,推出的纯电车 S7、P7 根本没人买,双线作战打得一塌糊涂。 反观咱们自主品牌,那真是越卖越火。比亚迪的海狮 06 刚上市 100 天就卖出去 10 万台,平均一天卖 1000 台,这速度以前想都不敢想。 还有汉家族,3 个多月销量就超 10 万辆,把以前垄断中高端市场的凯美瑞、迈腾都比下去了。吉利 10 月单月卖了 26.6 万辆,同比涨 36.8%,长安、长城也都在涨,这哪是偶然,全是硬实力堆出来的。 日系车的老本早就吃光了。以前大家认它 “省油耐用”,可现在新能源时代,这优势根本没用了。2025 年 10 月新能源车渗透率都 57.2% 了,自主品牌里新能源车占比快 80%,可日系所在的主流合资品牌才 7.1%,差了十倍都不止。 丰田喊着 2027 年量产固态电池,可现在连在售的纯电车都没几款;日产靠 11.99 万的低价推 N7,短期卖了点车,可把品牌价值都砸了;本田的纯电车型要么设计老气,要么智能配置跟不上,谁愿意买? 更别说智能化了,以前没感觉,现在一对比差距太明显。日系车机还像 “老年机”,轩逸的界面还是 2018 年的老样子,铂智 3X 低配连辅助驾驶都没有。 可咱们的国产车呢?比亚迪汉装了激光雷达,在深圳市区能自动识别红绿灯、避让行人,跟个老司机似的;全系标配五连杆悬架,坐起来比日系车还舒服。年轻人买车先看智能配置,日系车这方面跟不上,自然没人要。 不光汽车,其他领域日系品牌也在退。以前索尼电视、松下冰箱是高端的象征,现在海尔、美的占了国内白电 72% 的份额,日系加起来才不到 8%,松下的专柜面积都缩水三分之二了。 手机更不用说,华为、小米占了 85% 的市场,日系手机早就看不见了。美妆领域也一样,花西子、珀莱雅比资生堂、珂润更适合国人肤质,卖得越来越好。 这可不是咱们故意不买日货,是国货实在太争气。以前日系品牌靠技术壁垒卡脖子,现在咱们全打破了:比亚迪的第五代 DM 技术油耗才 3.5L,满油满电能跑 1670 公里;海尔的洗衣机全球销量第一;长江存储的芯片、京东方的面板,都不比日本的差,价格还更亲民。 日本媒体说 “所剩无几”,其实说得还保守了。从汽车到家电,从数码到美妆,以前被日系牢牢占据的领域,现在全成了国货的天下。 这不是运气,是中国制造业几十年厚积薄发的结果。以前开日系车觉得有面儿,现在开国产车才真自豪 —— 毕竟咱们买的不只是辆车、一台冰箱,更是实实在在的技术进步。这冷冰冰的现实,早就在咱们的日常生活里写得明明白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