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这些年花费了巨大资金培养的公知们,慢慢开始跳出来发声了。 郑强教授曾说过,日本天天都想让中国分裂,很多去日本留学的人,只要意志不坚定,就会被洗脑,回国后坐上高位就害自己的国家。 近年来,围绕日本通过教育、文化交流和资助项目影响中国知识分子和留学生的争议不断升温。 日本对留学生的培养具有明显的历史延续性。早在侵华战争时期,日本就通过扶植伪政权、收买汉奸为其侵略服务。如今,类似手段换上了“文化交流”“学术合作”的外衣,以更隐蔽的方式重现。 据统计,截至2023年,中国在日留学生人数已超11万,位居日本留学生群体首位。日本政府和高校以丰厚奖学金、优质资源吸引中国学子,看似友好的文化交流背后,实则暗藏将中国人才转化为“亲日派”的企图。 郑强教授本人就是公派留学生,他在日本留学期间亲历了日本方面的“糖衣炮弹”——包括高薪挽留、价值观灌输等,但他最终选择回国,成为同批留学生中唯一归国的人,连日本人都称他“有灵魂”。 日本的“洗脑”策略极具迷惑性。初到日本的留学生,常被安排体验高端餐饮、温泉旅游等超出国内生活水平的待遇,借此建立好感;课堂上,日本教授刻意回避731部队等侵华暴行,甚至邀请伪满洲国相关人士授课,通过歪曲历史灌输偏见。 在社交层面,日本社会对留学生表面热情,实则保持距离,部分中国男生追求日本女生屡屡受挫,这种心理落差易让人产生对日本文化的依赖。 久而久之,一些留学生陷入盲目崇日的误区,将日本的极端教育方式也奉为“先进”。 这种文化渗透的危害不容小觑。数据显示,留日归国学生进入关键岗位的比例较高,部分人在工作中明显倾向日本,推崇“日本模式”,在合作项目中偏袒日企,损害国家利益。 更令人警惕的是,日本通过资金资助直接影响中国知识分子的言论。日本外务省曾公开一份名单,披露了其下属“国际交流基金”多年来资助中国“大V”和学者的项目。 例如,作家蒋方舟曾获每月2万元人民币的资助赴日旅居,回国后出版《东京一年》,被质疑“拿钱替日方宣传”。 南开大学副教授熊培云、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何兵等人也名列其中,他们回国后或发表亲日言论,或撰写美化日本的文章。这些资助并非简单的文化交流,而是带有明确目的的舆论引导。 日本外务省的报告直言,邀请中国知识分子是为了“让他们了解日本”,并通过他们在网络上的影响力“让中国社会对日本有更多理解”。然而,这种“理解”往往以歪曲历史、淡化日本侵略罪责为代价,例如马立诚在《日本不必向中国谢罪》一书中公然为南京大屠杀洗白。 更为极端的案例是间谍案件的曝光。袁克勤原为吉林大学历史系毕业生,后赴日本一桥大学深造,回国后成为高校教授。 然而,他在日本留学期间被日本间谍机构招募,长期为日本提供情报,并在国内演讲中鼓吹“日本也是二战受害国”,试图为日本侵华罪行辩护。2019年,袁克勤因间谍罪被捕,2020年被中国外交部公开证实。 这一案件暴露了日本对留学生的系统性策反:通过优待、学术诱导和思想改造,将部分意志薄弱者培养成“双面人”。 日本对中国的渗透不仅限于教育领域,还涉及舆论操控和情报收集。日本外务省每年拨款数百亿日元用于“对外宣传”,包括美化福岛核事故、培养“知日派”等。 同时,日本间谍频繁在中国进行非法测绘,收集地理数据,这些数据可被用于制作巡航导弹制导图,直接威胁中国国防安全。 这些行为与历史上的间谍活动一脉相承——例如,日本曾在上海设立“东亚同文书院”,以学术为名收集中国情报。 面对日本的渗透,中国必须采取多维度应对策略。首先,加强留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家安全意识培养,帮助他们在外部环境中保持清醒头脑。 郑强教授的经历表明,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抵御诱惑的根本。其次,完善对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背景审查,防止“袁克勤式”人物潜伏。再次,提升公众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辨别能力,揭露日本美化侵略罪行的企图。 最后,国家应加大对间谍活动的打击力度,同时通过法律和舆论手段,揭露日本资助“公知”的真实目的。 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日本对中国的野心从未消失。从文化渗透到间谍活动,从资助学者到培养“汉奸”,其手段虽变,目标未改。中国唯有保持高度警惕,筑牢思想防线,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 正如郑强教授所言:“科学有国界,科学家也有国界。”在全球化时代,我们既要学习他国先进经验,更要坚守民族立场,防止“温水煮青蛙”式的文化侵蚀。国家的未来,终究掌握在每一个清醒而坚定的中国人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