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元一再强调,台湾人中三分之一是台籍日本兵的后代,他们是日本人,不是台湾人,更不是中国人。蔡正元这番话,在岛内掀起了不小的风波,作为国民党前“立委”,他在两岸议题上一向语不惊人死不休。但深挖其言论内核,会发现这个惊人数字并非核心,真正值得警惕的是历史叙事如何被政治操弄。 1895年《马关条约》后五十年的殖民统治,日本在台湾不仅修铁路建学校,用心更险恶的是“改人心”。从语言到姓氏,强制推行“日本化”,1937年全面战争爆发后,“皇民化运动”更是让台湾人非说日语不可,连姓氏也得换成“山口”“中村”这类日本姓氏。即便如此,台湾人在日本眼里也只是“本岛人”,地位远低于“内地人”,是二等公民。 到了1943年,因战场吃紧,日本开始从台湾征召人员,约20万人被征召,其中阵亡约3万人。这些人多数并非战斗兵,而是做苦工、后勤的“军夫”。然而,日本战败撤退时,这些曾为其卖命的台籍兵成了弃子,抚恤和身份都不被承认。回到台湾后,他们又被国民党政府贴上“敌方效力者”的标签,陷入两头不讨好的困境,默默承受身份撕裂的痛苦。 蔡正元指出,网络上流传台湾有200万到600万日裔,占总人口10%到30%,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战后国民政府统计遣返了约48万日本侨民,能留下来的极少,且多为个别隐匿家庭,几代后血缘早已稀释。官方和学界共识是,具有日本血统的台籍人非常少,远不到“三分之一”。 那为何这种夸张说法还在流传?蔡正元认为,这是“台独”势力在搞心理战,制造“我们本来就是日本人”的幻觉,以冲淡中国认同。他们利用电影《湾生回家》这类作品,作者甚至伪造“湾生”血统博取同情;在教科书里淡化“台湾光复节”,却高调纪念“台籍日本兵”,将日本殖民包装成“带来现代化”。 更讽刺的是,司法层面也存在对比:小桃阿嬷等台湾慰安妇在日本法院讨公道屡遭败诉,而在台日本人青山惠先却能赢得土地诉讼,蔡正元称之为“殖民遗毒”。赖清德等人提出“17项抗中策略”,李登辉自称“日本精神的代表”,这些“皇民化台独”行径,借文化幌子行政治分裂之实。 教育是关键,当课本不再强调殖民压迫,年轻人在动漫、日剧影响下,亲日情结加深,可能真以为“文化祖国”是日本。这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历史被刻意篡改的结果。蔡正元不断提及这段历史,并非要划分血统,而是提醒别让历史成为政治工具。身份认同的分裂,才是两岸关系最大的隐患——当越来越多人认为自己“不是中国人”,经济文化交流再频繁,根也难以相连,这才是最该警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