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开始“骄傲了”!因为他们的电机巨头公司成功的组装了99%中国制造的发动机!据
日本开始“骄傲了”!因为他们的电机巨头公司成功的组装了99%中国制造的发动机!据日本综合电机制造巨头尼得科集团的CEO岸田透露,驱动电机系统的“E-Axle”有约99%的材料和零部件都是从中国进口的,他表示,制作这种一体化的电机是“极其艰难”的。这番话透着耐人寻味的反差。E-Axle作为汽车的“动力心脏”,整合了电机、逆变器与减速器,直接决定车辆动力性能与能耗效率,本应是企业技术实力的标杆。但尼得科的这款核心产品,几乎所有关键“砖瓦”都印着“中国制造”,如此高比例的外部依赖,何以成为“骄傲”的资本?岸田强调的“极其艰难”更值得深究。若说组装技术本身有多复杂,显然站不住脚,真正的“难”,或许藏在对中国供应链的深度依赖里。要将99%的中国零部件严丝合缝地整合,前提是对中国产零部件的性能参数、技术标准、适配逻辑了如指掌。这恰恰反衬出,中国企业早已啃下电机产业链的核心细节:从稀土永磁体的磁能密度控制,到逆变器IGBT芯片的精度打磨,再到减速器齿轮的咬合公差把控,每一项都精准卡位新能源汽车的性能上限。要知道,日本曾是电机领域的技术霸主,从稀土加工到精密轴承都握有独家壁垒。但近年来,为压缩成本,其基础零部件产能持续外迁;为追逐市场,研发重心转向系统集成而非核心材料。等到回过神时,中国企业已将那些“不起眼”的零件做成了技术高地。比如电机用钕铁硼磁体,中国企业能实现0.1微米级尺寸公差,日本本土工厂早已难以企及。这种背景下,岸田的“骄傲”更像无奈的自我宽慰。即便系统集成能力尚存,但依赖中国供应链的底色无法改变。去年日本台风导致某港口停运三日,尼得科E-Axle生产线因缺一个中国产密封圈随即停摆,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供应链脆弱性,哪有“骄傲”的底气?中国供应链的竞争力,从不是简单的成本优势。E-Axle的冷却系统,中国企业能实现-40℃至120℃温差下的稳定运行,背后是材料学与流体力学的交叉突破;逆变器能耗转化率,中国产品比日本本土同类高1.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一辆车跑10万公里可多省500度电。正是这些技术细节,让尼得科“非中国零件不用”。在全球新能源汽车赛道,产业链话语权直接决定规则制定权。尼得科用99%中国零部件撑起“日本制造”招牌,表面是跨国合作,实则暴露了日本在新能源核心产业链的退守。当龙头企业连电机导线都需依赖进口,所谓“技术优势”已成空中楼阁。市场早已给出答案:去年尼得科试图对欧洲车企涨价时,对方直言“可找中国厂商组装,用同款中国零件,成本能降15%”。这话戳破了“骄傲”的伪装。脱离中国零部件,所谓“日本组装”并无不可替代的价值。这起案例实则是全球产业链格局的缩影:中国供应链已从“加工厂”蜕变为掌握核心技术的“定盘星”。谁看清了这一点,谁才能在新能源产业的下半场竞争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