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标签: 党史

1949年,开国大典前,陆军阅兵训练还没有确定好负责人,周总理就对毛主席说:“主

1949年,开国大典前,陆军阅兵训练还没有确定好负责人,周总理就对毛主席说:“主

1949年,开国大典前,陆军阅兵训练还没有确定好负责人,周总理就对毛主席说:“主席,还记得红34师的那个团长吗?让他来!”说到这个人,他的名字叫韩伟。别看现在知道他的人不多,但在那个年代,他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1906年,韩伟出生在湖北黄陂一个普通人家,家里不算富裕,但父亲是个手艺不错的铁匠,后来还当上了车间主任。1914年,他们一家搬到江西安源,那是个煤矿和铁路工人扎堆的地方。韩伟小时候就跟着父亲见识了工人们的苦日子,也是在那儿,他第一次接触到了革命的火种。1922年,16岁的韩伟赶上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这场罢工可是个大事件,工人要求涨工资、改善待遇,声势浩大。韩伟虽然年纪小,但一点不含糊,跑去当宣传员,帮着发传单、喊口号。那时候,工人们喊着“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愣是把路矿当局逼得低了头,答应了13条要求。这事儿对韩伟影响特别大,他打心底觉得,普通人也能干出大事。没过两年,1924年,韩伟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干起了交通员的工作。别看这活听起来简单,就是送信,可那时候兵荒马乱,军阀到处设卡,他得背着革命书刊和情报,在安源、长沙、上海之间跑,稍不留神就可能被抓住。1926年,他正式成了共产主义者,第二年又跟着毛泽东参加了秋收起义。那会儿他才21岁,已经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的排长了。起义没成功,他带着十几个残兵跑了几百里路,好不容易在浏阳找到毛泽东。后来上了井冈山,他算是彻底扎根革命队伍了。1929年,红四军前委遇上国民党军突袭,差点出大事。警卫班扩成了警卫排,韩伟被挑中当了首任排长。他那时候就负责保护毛泽东,带着人巡逻、站岗,还得学着指挥打仗。到了1930年,他升成了红34师100团的团长,带着队伍在中央苏区打了好几场硬仗。1934年的湘江战役是他经历过最惨的一次,100团奉命掩护主力过江,敌人火力太猛,部队被打得只剩几十人。突围的时候,他带着几个战士跳崖逃生,自己摔晕过去,幸亏被当地药农救了。后来他被俘,关了三年,1937年放出来后又立刻归队接着干。时间快进到1949年,新中国要成立了,开国大典的筹备忙得热火朝天。阅兵是重头戏,得让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看看新政权的实力。可问题来了,挑谁来负责陆军阅兵训练呢?那时候军里能打仗的将领不少,但阅兵这活不一样,得有经验、能吃苦,还得懂纪律。好多将领都没干过这事儿,选来选去定不下来。就在这关键时候,周总理想起了韩伟。他提到1931年瑞金那场阅兵,说韩伟当时带红34师100团表现特别好。那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大日子,韩伟带着队伍走得齐齐整整,口号喊得震天响,给领导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毛主席一听也想起来了,说韩伟当年还是他的警卫排长,能力没得说。就这么着,韩伟被定下来负责陆军阅兵训练。接到任务后,韩伟二话不说,从67军里挑了199师。这支部队来头不小,从红一师和115师独立团演变过来的,底子硬得很。从8月份开始,训练就紧锣密鼓地展开了。每天天不亮,韩伟就带着战士们练正步、喊口号,反复磨合。那时候条件简陋,训练场就是块平地,战士们鞋底都磨穿了,韩伟也跟着一起晒太阳、吃灰。差不多两个月,199师硬是被他练成了铁板一块。到了10月1号那天,天安门广场上,199师走得那叫一个整齐,军威完全展现出来了,全国人民看得都热血沸腾。大典之后,韩伟没闲着。1950年,他去了福建军区当副司令员,负责沿海防务。1952年又调到31军当军长,带着部队搞现代化训练。1955年,他被授了中将军衔,还拿了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算是对他革命贡献的肯定。后来他还当了北京军区副司令员,一直干到1960年退役。退下来后,他也没闲着,做了好几届全国政协委员,经常为国家建设提建议。韩伟这辈子挺不容易,尤其是湘江战役那段,100团的闽西子弟兵牺牲太多,他一直放不下来。晚年的时候,他总会想起那些战友。1992年,他在北京去世,86岁。他留了个遗嘱,说不进八宝山,要把骨灰送到闽西革命烈士陵园,跟牺牲的战友埋一块儿。后来家人照他说的办了,把骨灰送了过去,算是圆了他的心愿。
这是上世纪四十年代,邓颖超和少年时期的李鹏的合影。李鹏是革命烈士李硕勋的儿子。李

这是上世纪四十年代,邓颖超和少年时期的李鹏的合影。李鹏是革命烈士李硕勋的儿子。李

这是上世纪四十年代,邓颖超和少年时期的李鹏的合影。李鹏是革命烈士李硕勋的儿子。李硕勋牺牲时,李鹏才3岁。周总理和李硕勋是同时期参加革命的,彼此熟识。在李硕勋牺牲后,周总理承担起照顾烈士后代的重任,视烈士后代为己出,无私关怀,精心培养。
1956年,粟裕大将全家在毛主席故居留下珍贵合影。照片中,粟裕将军身穿简

1956年,粟裕大将全家在毛主席故居留下珍贵合影。照片中,粟裕将军身穿简

1956年,粟裕大将全家在毛主席故居留下珍贵合影。照片中,粟裕将军身穿简朴的军服,家人肃穆地站在他身旁。这张照片不仅仅是一次家庭出游的记录,更深层次地展现了他们对革命领袖的崇敬之情,以及对红色革命精神的传承。在伟人故居庄严的氛围下,历史的沉淀与革命先烈的精神交汇融合,成为后世缅怀先烈、继承革命事业的生动教材。那一天,他们或许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但照片中凝固的神情,却胜过千言万语,无声地诉说着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以及对革命先辈的无限敬意。这幅弥足珍贵的影像,不仅是粟裕将军一家人的珍藏,更是中国革命历史中一段珍贵的片段,它提醒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这朴实的一幕,在岁月的洗礼下,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1958年2月17日大年三十,周恩来总理率团访问朝鲜,前往平壤以东100公里外的

1958年2月17日大年三十,周恩来总理率团访问朝鲜,前往平壤以东100公里外的

1958年2月17日大年三十,周恩来总理率团访问朝鲜,前往平壤以东100公里外的桧仓陵园吊唁志愿军烈士。这里长眠着包括毛岸英在内的134名烈士。周总理与陈毅等在墓前静默良久,眼含泪光。此行还商谈志愿军撤出事宜,后双方达成一致,志愿军10月全部撤出,用行动诠释对英烈的敬重与对中朝情谊的守护。
邓小平晚年谈到了第一代领导集体,主要有七个人,即毛主席,刘少奇,周总理,朱老总,

邓小平晚年谈到了第一代领导集体,主要有七个人,即毛主席,刘少奇,周总理,朱老总,

邓小平晚年谈到了第一代领导集体,主要有七个人,即毛主席,刘少奇,周总理,朱老总,陈云,邓小平,还有林彪。他们都是政治局常委。有人可能比较好奇,这里面怎么没有彭老总呢?彭老总的元帅排名仅次于朱老总,在林彪之前。为什么他不是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原因很简单,因为彭老总一生都没能入常,不是常委,没有进入最高领导核心。
开国大典前夕,毛主席以575票当选新中国主席,距离“满票”仅缺一票,周总理找到毛

开国大典前夕,毛主席以575票当选新中国主席,距离“满票”仅缺一票,周总理找到毛

开国大典前夕,毛主席以575票当选新中国主席,距离“满票”仅缺一票,周总理找到毛主席,向他汇报了这个情况,毛主席回答:“代表们有权选毛泽东,也有权不选毛泽东,缺一票就缺一票,没有关系。”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进行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选举,开票后工作人员发现毛主席少一票。大家本想当作废票处理,毛主席却表示代表们有权选或不选自己,缺一票没关系。这一票背后可能是代表真有不同意见,但毛主席尊重代表的选择,这体现出他对民主权利的维护。在当时,新中国刚要成立,民主制度亟待建立,毛主席没有因为追求全票当选的“完美”结果,而去干涉选举的真实结果。他觉得民主选举就得让代表们自由表达想法,不管结果怎样都得接受,这就是毛主席的了不起之处,他不把个人得失放在心上,而是把民主的实质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不在意这一票的缺失,心里装的是整个国家的民主建设和人民的意愿。正是因为毛主席有这样的胸怀,新中国才能在民主的道路上稳稳起步,不断发展。
61年。王必成司令员在家看文件。看着。看着。突然。秘书走了进来。秘书说:司令员。

61年。王必成司令员在家看文件。看着。看着。突然。秘书走了进来。秘书说:司令员。

61年。王必成司令员在家看文件。看着。看着。突然。秘书走了进来。秘书说:司令员。苏阿姨打来电话找你有急事。王必成司令员说:什么急事?秘书说:苏阿姨说她儿子病了需要车送医院。王必成,1912年2月29日生在湖北麻城一个穷苦农民家。小时候日子苦,5岁没了爹,妈带着他和妹妹硬撑着过。11岁上了私塾,可1925年家乡闹大旱,家里啥也没收成,只能辍学回家干农活。1926年,14岁的他接触到革命思想,加入少先队和赤卫队,1928年入了共青团,1929年投身红军,从此走上革命路。他在红军里从勤务员干起,一步步升到营长、团长。在鄂豫皖根据地反“围剿”时立了不少功,1933年在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中受了重伤,伤好了还接着上战场。1935年,他带队走长征,吃尽了苦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调到新四军,在茅山一带打鬼子,1940年率部北渡长江,成了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二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里,他指挥部队打淮海战役,功劳不小,为新中国成立出了大力。新中国成立后,王必成干过浙江军区司令员、志愿军第9兵团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了中将军衔。1961年,他当上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上海警备区司令员。这时候,他不光忙军事,还特别关心战友和烈士家属。他说,革命胜利用的是烈士的血,照顾他们的家人是咱的责任。那天晚上,王必成吃完饭就在书房看文件,都是南京军区建设的事儿。秘书突然进来,说苏阿姨来电话有急事。苏阿姨是烈士刘别生的老婆,刘别生是新四军48团团长,在新登战役牺牲时,儿子才两岁。王必成跟刘别生是老战友,对烈士家属的事儿特别上心。听说苏阿姨儿子病了要送医院,王必成立马让司机出车。车很快去了苏阿姨家,把孩子送到医院。检查后发现是肚子疼,不算严重。司机回来报告情况,王必成松了口气,让司机先歇着。秘书劝他也休息,可他说不困,让秘书先睡。秘书感慨,王必成对苏阿姨家孩子比对自己孩子还好,自己孩子都没怎么坐过他的车,可苏阿姨家一有事,他立马派车。王必成说,苏阿姨是烈士遗孀,失去了太多,咱得照顾好他们,这是对牺牲战友的尊重。秘书挺感动,说自己守电话,让他去睡。王必成没同意,非要等医院消息。直到确认孩子没事,他才回屋休息。这事儿不大,却挺暖心。那年头,烈士家属日子不好过,男人没了,家里啥都难。王必成身为大将,不光打仗厉害,还真心关心这些家属。这种情谊,不是装出来的,是骨子里的东西。共产党人就这样。革命年代,无数人牺牲,家属却只能咬牙撑着。党和军队照顾他们,是对烈士的交代,也是革命精神的传承。王必成这举动,就是个活例子。史料里说,王必成在南京军区时,没少操心烈士家属的事儿,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他说:“烈士血不能白流,他们家人不能受苦。”这话听着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前夕,毛泽东主席做出一个艰难决定:禁止任弼时参加天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前夕,毛泽东主席做出一个艰难决定:禁止任弼时参加天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前夕,毛泽东主席做出一个艰难决定:禁止任弼时参加天安门城楼上的庆典。当时这位中共五大书记之一,血压已达220/130毫米汞柱,随时可能发生脑溢血。苏联专家米尼克医生在诊断书上写道:“患者心脏扩大,二尖瓣关闭不全,任何情绪波动都将危及生命。”这份诊断书现存于中央档案馆,编号为195—2—312。任弼时的妻子陈琮英后来回忆,那天早上,任弼时穿好中山装,系好风纪扣,准备出门。毛主席派来的秘书叶子龙轻声说:“主席让您在家休息,听广播就好。”任弼时沉默了许久,最后只说了句:“服从组织安排。”此时8岁的女儿任远征成了父亲的眼睛,她被安排在天安门观礼台第三排,手里紧握着父亲给她的小本子,上面写着:“看清楚,记下来,回来告诉爸爸。”下午3点,当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时,任弼时坐在收音机前,双手紧握椅子扶手。陈琮英看到,他的眼眶湿润了。任远征回家时,天已经黑了。她一进门就扑到父亲怀里:“爸爸,我看见毛伯伯了!他声音可大了,全场都在鼓掌!”任弼时让女儿坐在腿上,一遍遍地问:“飞机飞过来是什么样子?群众游行走到哪里了?”这个无法亲临现场的人,曾是中国革命的关键推动者。1921年,他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时,就开始翻译《共产党宣言》。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两次被捕入狱。第一次是在1928年,湖南军阀何键亲自审问他。电刑椅上,任弼时咬破嘴唇,鲜血直流,始终没有说出组织秘密。狱友回忆,他被抬回牢房时,身上的烧伤面积超过30%。第二次被捕是在1929年,这次他被关进了南京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狱中他组织了秘密党支部,教难友们识字、学习马列主义。他用米汤在墙上写字,晾干后看不见,用碘酒一擦就显现出来。长征途中,张国焘企图分裂红军,任弼时站出来说:“红军只能有一个最高指挥部。”他连夜找了17位军团级干部谈话,最终维护了中央的统一领导。这些谈话记录,部分保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解放战争期间,任弼时负责中央的财经工作。1947年,陕北粮食告急,部队一天只能吃一顿饭。他亲自去晋察冀边区,用3个月时间建立起完整的后勤供应线。从太行山到延安,2000里路程,他规划了47个中转站,确保粮食弹药及时送达前线。这些超负荷的工作彻底摧毁了他的健康,1949年4月,他在西柏坡突然晕倒,醒来后第一句话是:“文件批完了吗?”警卫员说,他经常工作到凌晨四五点,桌上的浓茶一夜要续七八次水。医生曾多次警告过他,但是都没有什么用!任弼时说:“革命胜利在即,哪有时间休息?”他把药瓶藏在抽屉里,假装按时吃药,实际上继续熬夜处理文件。1950年5月,他的病情急剧恶化。10月25日,他还在批阅关于抗美援朝的文件。27日清晨,他对妻子说:“我可能不行了。”下午4时,心脏停止跳动,年仅46岁。毛泽东在追悼会上说:“任弼时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周恩来补充道:“他是我们党的骆驼,负重致远,任劳任怨。”任远征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她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央党校工作,编撰了《任弼时传》、《任弼时年谱》等著作。2016年10月,她重返出生地甘肃岷县,在当年的窑洞前站了很久。那个窑洞现在是岷县革命纪念馆的一部分,墙上挂着一张照片:1936年10月,任弼时抱着刚出生的女儿,身后是简陋的土炕。他在日记里写道:“女儿出生了,希望她能看到新中国。”她不仅看到了新中国的诞生,还亲眼见证了开国大典。虽然父亲未能到场,但通过女儿的眼睛,他同样“看到”了那个伟大时刻。如今,湖南汨罗的任弼时纪念馆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展厅里,那份1949年9月30日的病历静静躺在玻璃柜中,旁边是一张纸条,上面是任弼时的笔迹:“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革命更需要我们燃烧自己。”
革命战争年代,给两个人选政委,最让毛主席头疼。一位是彭德怀,彭德怀脾气暴躁,对人

革命战争年代,给两个人选政委,最让毛主席头疼。一位是彭德怀,彭德怀脾气暴躁,对人

革命战争年代,给两个人选政委,最让毛主席头疼。一位是彭德怀,彭德怀脾气暴躁,对人要求过于苛刻,很容易得罪人,和他搭档很不容易,所以彭德怀经常是一肩挑,既当司令员又当政委。另一位就是林彪,林彪是战神,他性格孤僻,不善于和人交往,在军事上特立独行,有自己的一套,和他搭档也不容易,需要极大的包容才行,他的政委也不好选。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回国汇报工作,毛主席专门接见了他。毛主席让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回国汇报工作,毛主席专门接见了他。毛主席让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回国汇报工作,毛主席专门接见了他。毛主席让杜平转告彭德怀,现在林彪不管事了,主要让他休息了。杜平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原话转告彭德怀,彭德怀听后也没有说什么。正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毛主席的意思,可能是要让彭德怀放手去指挥,把仗打好,不要有什么顾虑。毛主席真是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