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标签: 欧美动态

俄罗斯其实并不担心美国所谓的最后通牒,因为俄罗斯认为,美国不敢真的开启二级制裁。

俄罗斯其实并不担心美国所谓的最后通牒,因为俄罗斯认为,美国不敢真的开启二级制裁。

俄罗斯其实并不担心美国所谓的最后通牒,因为俄罗斯认为,美国不敢真的开启二级制裁。因为开启二级制裁,影响的不仅是俄罗斯,还有那些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二级制裁本质是"连坐",谁买俄罗斯石油就罚谁,可全球能大量吃下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就那么几个:中国、印度、土耳其。中国是美债第一大持有国,印度是美国拉拢的"民主盟友",土耳其更是北约里的"刺头"。美国真要制裁这些国家,等于自己拆自己的台。说白了,美国现在最尴尬的,是既想掐死俄罗斯的能源收入,又舍不得放弃这些"大客户"。更讽刺的是,美国自己还在偷偷买俄罗斯石油——通过第三方转手倒卖,价格还翻了两番!要知道,俄罗斯现在手里攥着能源这张"王牌"。美国制裁大棒挥下去,疼的很有可能是自己。归根结底,俄罗斯的底气在于——美国的二级制裁是"七伤拳",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当全球能源链早已你中有我,美国再想靠连坐搞事情,最后怕是要演成自己打自己脸的闹剧。
家人们,一觉醒来又有大新闻!俄罗斯宣布,从2025年8月1日起,正式关闭与乌克兰

家人们,一觉醒来又有大新闻!俄罗斯宣布,从2025年8月1日起,正式关闭与乌克兰

家人们,一觉醒来又有大新闻!俄罗斯宣布,从2025年8月1日起,正式关闭与乌克兰之间的20个公路和铁路过境口岸。俄罗斯法律网站消息实锤,这可是总理米舒斯京亲自签发的政府令,下个月一开始,两国交界处这些关口就彻底封死,人和车都别想通过,以往跑边贸的老百姓和卡车司机这下没了生计。俄罗斯这波操作,相当于下狠手阻断两国往来。为啥在这个时候这么干呢?我觉得可能是出于安全和战略考虑,战争状态下,关闭口岸能减少潜在风险,把控人员和物资流动。但这么做,老百姓的日子肯定更不好过,边境贸易停滞,经济也会受冲击。虽说处在战争时期很多决策身不由己,但还是希望各方多考虑平民的处境。战争已经让无数人受苦,别再让无辜百姓成为牺牲品,真的盼着能早日实现和平,让大家过上安稳日子!
判了,尹锡悦终于被判了。虽然不是那种“内乱”、“叛国”之类的重罪,但对韩国来

判了,尹锡悦终于被判了。虽然不是那种“内乱”、“叛国”之类的重罪,但对韩国来

判了,尹锡悦终于被判了。虽然不是那种“内乱”、“叛国”之类的重罪,但对韩国来说却是真正意义上的“开先河”。甚至可以说是,伤害性不高却侮辱性极强。韩国法院这次对尹锡悦的判罚,核心在于“破例”和“定性”。虽然判他赔偿104位普通民众每人约520元人民币的金额不大。但这笔钱背后的意义极其重大。法院认定,尹锡悦在总统任内发布的那道紧急戒严令,实实在在地给老百姓带来了精神上的痛苦,包括恐惧和不安。而这种精神伤害,总统必须用个人财产来赔偿。这打破了韩国长久以来的规矩:以前总统犯错,法院往往只追究其政治责任。而这次首次明确,总统对民众负有法律义务,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做错了事造成伤害,就得自己掏腰包。这等于给未来的韩国总统们划下了一条清晰的法律红线:总统身份不是免死金牌。那么,现任总统李在明会成为下一个吗?目前来看,他确实面临潜在风险。他身上背着五个未了的刑事案件,涉及受贿、渎职等。只是韩国法律规定,总统在任期间享有司法豁免权(除非犯叛国或内乱这种重罪),所以这些案子现在都暂时“冻结”了。李在明开局相对顺利。他出身底层,经历贴近普通民众,上台后迅速调整了尹锡悦时期过度亲美、对华强硬的外交路线,主动修复关系。并高调宣布要严查财阀腐败,这些举措为他赢得了比尹锡悦同期更高的民众支持率。然而,挑战同样巨大:韩国经济增长乏力,势力盘根错节的财阀不会坐以待毙。美国也在持续施压要求其配合战略围堵。如果李在明在接下来的五年里,无法有效提振经济、改善民生、平衡好国内外各方势力。或者他自身的那些案件被查出确凿罪证,那么卸任后他依然有很大可能步尹锡悦后尘。成为韩国总统“不得善终”名单上的新成员。
赖清德突然认怂取消“出访”原因很不简单赖办发言人28日晚公开对外

赖清德突然认怂取消“出访”原因很不简单赖办发言人28日晚公开对外

赖清德突然认怂取消“出访”原因很不简单赖办发言人28日晚公开对外证实称,赖清德近期“无海外访问之安排”,而这与赖当局此前大张旗鼓的就此事鼓噪形成了鲜明对比。值得一提的是,赖当局之举正值大陆方面与美国政府的贸易谈判进入关键阶段之际,特朗普明显是不想因为赖这个无关紧要的存在,而在属于中国核心利益和红线利益的问题上激怒中国。因为特朗普政府及其团队成员也明确的知道,一旦在这一问题上激怒中国,中国是有实力和底气与美国“掰手腕”“一较高下”的,美国自己也明白中国不是欧盟、不是日本、不是加拿大那般任凭美国拿捏的软柿子。美国也明白,中国在反制美国方面是能够打到美国的痛处的,单就稀土限制政策这一项就已经让美国很头疼了,而美国在涉及自己的真真切切的利益问题上,自然不会为赖火中取栗。
一觉睡醒俄罗斯宣布了7月29日,俄罗斯大佬梅德韦杰夫直接开炮,说特朗普给俄罗

一觉睡醒俄罗斯宣布了7月29日,俄罗斯大佬梅德韦杰夫直接开炮,说特朗普给俄罗

一觉睡醒俄罗斯宣布了7月29日,俄罗斯大佬梅德韦杰夫直接开炮,说特朗普给俄罗斯下的"最后通牒"就是在玩火,每次缩短谈判期限都往战争多推一步,火药味浓得快炸了!这事的导火索是特朗普昨儿在苏格兰访问时黑着脸说"对普京太失望",原本给的50天谈判期咔嚓一刀砍成10来天,还放话要在29号前定死期限逼俄方在乌克兰问题上服软。没想到的是特朗普这招够狠,刚上台就把前任的温和政策全推翻,硬是把外交场变斗兽场摆明了要当全球硬茬老大。特朗普这样强硬的外交策略到底能带来什么?美国一再加大对俄罗斯的压力,显然是想通过这条看似“狠”的路线,来迫使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做出让步。但是,这种高压政策能奏效吗?美国的所谓“最后通牒”给俄罗斯下最后期限,似乎是想逼俄罗斯服软,然而这样的做法有些像是“走钢丝”,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战争的深渊。特朗普的这一举动,实际上也许是在给自己一个“硬汉”形象,毕竟他有着让全世界都知道他能做出强硬决策的执着。从他上任开始,很多看似霸道的政策就已经显露端倪,而在外交上尤其如此。他与世界其他大国的关系,就像是一个摇摇欲坠的平衡木,谁都不知道他下一步会做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俄罗斯的态度也相当明确,它并不打算轻易被吓倒。梅德韦杰夫的反应可以理解,毕竟作为俄罗斯的重量级人物,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现在的局势有多么危险。俄罗斯不会轻易向美国屈服,尤其是在国家尊严和利益面前。与其说梅德韦杰夫在回应特朗普的通牒,不如说他在对全球发出警告:如果局势继续升温,两国关系可能会陷入无法挽回的境地。而这也不是俄罗斯单方面的问题,世界各国都应警惕这种外交博弈带来的潜在风险。回到特朗普的策略,这种“最后通牒”式的外交方式其实并不新鲜,历史上类似的做法曾经频繁出现。每当大国间的对立升级,总有人试图通过威胁来推动对方让步,但这种方法往往不见得能顺利达成目标。强硬的外交政策并不总能带来理想中的结果。它常常会引发更大的反感和敌意,甚至可能加剧对立,导致局势变得更加难以控制。更何况,美国与俄罗斯的博弈并非简单的“逼迫”问题,背后还涉及到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各国利益的博弈。特朗普的高压政策虽然在短期内看似有效,但长远来看,这种做法可能会带来更多的负面后果。毕竟,外交不仅仅是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的游戏,它更是全球稳定的一部分,任何一个小小的错误都可能导致更大范围的动荡。然而,美国的外交政策又往往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深思熟虑。像特朗普这种极端做法的背后,很难看出他有多大的战略远见。他的每一个动作,虽然看似果断,却常常忽视了它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对比一下与俄罗斯的过去合作,温和的外交往往能够逐步解决问题,而如今却因为特朗普的“急功近利”策略,反而让局势更加复杂。虽然特朗普喜欢标榜自己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领导者,但全球局势已经远不如他想象中的简单。俄罗斯、美国、以及欧洲等大国的利益交织在一起,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引发全球性的连锁反应。所以,特朗普的“最后通牒”虽然看似在短期内可以震慑对方,但从长远来看,它可能带来的是更加复杂和难以控制的局势。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瘦,就会显得有些年轻!这是释永信与普京的一张合影。那时普京54岁,释永信

瘦,就会显得有些年轻!这是释永信与普京的一张合影。那时普京54岁,释永信

瘦,就会显得有些年轻!这是释永信与普京的一张合影。那时普京54岁,释永信41岁,可是看上去普京要比释永信还要年轻一些!胖,给人的感觉会沉稳一些,但年龄也似乎随之更为厚重一些。那时的释永信蜚声响誉国内外,很多各界名流都愿与其合影留念!
快报!快报!特朗普突然宣布!2025年7月2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宣布,美

快报!快报!特朗普突然宣布!2025年7月2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宣布,美

快报!快报!特朗普突然宣布!2025年7月2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宣布,美国与欧盟达成新贸易协议,对欧盟输美商品征收15%关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声称这是“最佳结果”,但钢铁、铝、芯片、烈酒三大领域关税悬而未决。特朗普还爆料:欧盟承诺购买美国7500亿美元能源产品,追加6000亿美元投资,并大规模采购美国军事装备。然而,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在播客中怒怼:“协议比英美协定更糟!欧委会既没钱又没军队,凭什么投钱买美货买装备?这不就是让欧盟成员国埋单吗?”这种质疑切中要害——回顾2018年贸易战,欧盟曾对美加征25%报复关税反击农产品限制,但新协议迫使欧盟背负史无前例的经济负担,近1.35万亿美元承诺几乎耗尽欧盟年度GDP的7%,成员国预算赤字已达历史高点(2022年欧盟平均赤字4.6%),中小国如匈牙利可能成为最大输家。欧尔班一语道破权力游戏本质:表面公平协议实为美国单方受益,欧盟纳税人成了沉默钱包。网友怎么看?这算不算现代版“不平等条约”?欧洲老百姓的税钱要飞向华尔街和五角大楼了,你觉得欧盟该硬刚还是忍气吞声?来评论区开战!
美国傻眼,俄罗斯关闭边境口岸面对美国下达的通牒,要求在10至12天内停火,俄罗

美国傻眼,俄罗斯关闭边境口岸面对美国下达的通牒,要求在10至12天内停火,俄罗

美国傻眼,俄罗斯关闭边境口岸面对美国下达的通牒,要求在10至12天内停火,俄罗斯选择了正面应对。宣布自今年8月1日起正式关闭20个边境口岸,其中包含13个公路口岸以及7个铁路口岸,这导致接下来和乌克兰的交流会变得越来越少,俄罗斯已经做好了全方面战斗的准备。值得注意的是,此前28日,特朗普宣称对俄罗斯已经失去了信心,将此前50天的期限缩短至10至12天,在他看来没必要等了,因为看不到任何进展,所以缩短期限。而这一行为也得到泽连斯基的认可,在随后给予赞赏,认为特朗普这么做可以促进和平的快速到来。之所以俄罗斯会选择关闭此前俄乌双方协定设立的20个边境口岸,不仅仅是为了全方面切断和乌克兰的来往,便于全身心投入到战斗,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现有的领土、保卫家园,而此举也可以起到足够的警示作用。但各方都清楚,美国不太可能在最后期限到来后采取强制性的行动,包括对俄罗斯加征更高的关税以及大力援助乌克兰,逼迫双方停火。因为当下双方谈判的焦点便是领土问题,俄罗斯占据着乌克兰多达5个地区,所以即便美国失去耐性,但俄罗斯如果不同意归还领土,那么乌克兰也无可奈何。而美国如果真的想要停火,则必须要牺牲一部分乌克兰利益,届时泽连斯基以及欧洲能不能同意也得打个问号。
太佩服了!荷兰阿姆斯特丹,一架欧洲跨国飞机上缺少中文播报音,突然一名中国女子说,

太佩服了!荷兰阿姆斯特丹,一架欧洲跨国飞机上缺少中文播报音,突然一名中国女子说,

太佩服了!荷兰阿姆斯特丹,一架欧洲跨国飞机上缺少中文播报音,突然一名中国女子说,我可以尝试一下,起初航班机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不指望女子能讲的多好,不料,女子竟口齿清晰的将整个播报内容讲了出来,整个播报过程丝毫不亚于一名优秀的播报员。网友:给我们祖国长脸了据中国青年报7月28日报道,荷兰阿姆斯特丹的高空之上,一场意外促成的“中文播报接力”,让整架跨国航班的旅客记住了一个勇敢又温暖的身影。当时,航班即将抵达目的地,机组人员却突然发现中文播报员临时缺位,若仅用英文广播下机通知,不少中国旅客很可能因语言障碍耽误行程。正当机组急得团团转时,坐在客舱里的中国乘客盛女士,默默举起了手:“让我试试帮忙播中文通知吧!”机组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把任务交了出去,毕竟这不是专业播音,更不是日常唠嗑,盛女士接稿时,手心都冒出了汗:飞机里满是外籍旅客,自己拿着机舱话筒,紧张得“比在学校两千人场子演讲还慌”。可一想到“要是中国同胞听不懂通知,拖着行李到处找登机口得多着急”,她深吸一口气,把播报稿摊在膝盖上,逐字逐句抠发音、顺逻辑,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确认每个字都能清晰传到旅客耳朵里。当客舱广播响起她的声音时,原本嘈杂的环境瞬间安静了。“旅客们请注意,已拿到下一程登机牌的乘客,可以直接前往登机口……”标准的中文、利落的指令,让机组人员都忍不住小声感慨:“这姑娘播音水平,真不比专业的差!”更有意思的是,不少乘客听完还偷偷犯嘀咕:“今天荷航的中文怎么突然说得这么地道?”直到后来刷到盛女士的社交分享,大家才恍然大悟,笑着调侃“原来‘隐藏播报员’就在身边坐着呢”。完成播报后,盛女士本以为这事就这么“翻篇”了,没想到下飞机时,机组专门给她递来小礼物,还热情邀请她和机长合影。她难掩兴奋地在网上“晒经历”:“高低也是走上‘国际’了!”这段奇妙故事传到社交平台后,评论区瞬间热闹起来:有网友玩梗:“乘客:哎哟,今天这老外中文咋这么地道”;更多人骄傲留言:“咱中国人走到哪都靠谱,关键时刻就给祖国长脸!”连航空从业人员都点赞:“临时救场还能这么稳,这姑娘天生就是‘翻译官’苗子!”其实,最打动人的不是播报有多“专业”,而是普通人在异乡主动伸手的善意,盛女士本可以当个“事不关己”的旁观者,但她因为一句“担心同胞听不懂”,硬生生把自己逼成了“临时播报员”。这一嗓子中文,喊出的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热心肠,也让全世界看到:无论身处何地,我们永远愿意为同胞、为善意“搭把手”。那么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就在冯德莱恩承诺对美国的6000亿美元投资几小时后,布鲁塞尔方面就澄清她无权做出

就在冯德莱恩承诺对美国的6000亿美元投资几小时后,布鲁塞尔方面就澄清她无权做出

就在冯德莱恩承诺对美国的6000亿美元投资几小时后,布鲁塞尔方面就澄清她无权做出这样的承诺。原来,这6000亿美元根本不是欧盟政府要出的钱,而是指望欧洲企业自愿去美国投资。冯德莱恩在演讲里提到6000亿美元时,架势十足,搞得像是欧盟要砸钱支持美国经济,但很快,欧盟官员就出来灭火,说这钱跟政府没关系,纯属企业自己的商业行为。这事背后其实是欧美之间的经济较劲,美国去年搞了个《通胀削减法案》,狂撒补贴吸引企业去美国建厂,欧洲企业一看,美国电价便宜、补贴又多,纷纷跑路去投资,欧盟急了,但又拿不出真金白银跟美国拼,只能喊喊口号,假装自己也有"大计划"。问题是,口号喊得再响,企业还是看实际利益,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汽车大佬大众,早就跑去美国扩产了,欧盟想用"6000亿美元"这个数字撑场面,结果反而露了怯——原来这钱根本不是自己能做主的。这事暴露了欧盟的老毛病——说话挺硬气,行动跟不上,冯德莱恩作为欧盟"一把手",按理说话应该很严谨,但这次明显是没搞清楚状况就放了大话。类似的情况以前也发生过,比如欧债危机时,欧盟领导人天天喊"要救欧元",但具体方案拖了好几年才落地,现在面对美国的产业竞争,欧盟要是再光说不练,企业只会跑得更快。冯德莱恩这次闹的笑话,其实反映了一个普遍问题:现在的政客是不是太爱说大话了?在国际上,适当吹吹牛也许算外交策略,但像这样完全没谱的承诺,只会让人觉得不靠谱,欧盟本来就因为办事效率低被吐槽,现在连主席说话都像在"画大饼",信誉岂不是更打折扣?更重要的是,现在全球都在搞"补贴大战",美国砸钱、中国给政策,企业当然往条件好的地方跑,欧盟要是还只会喊口号,拿不出真金白银留企业,那以后可能连"吹牛"的资本都没了,因为根本没人信了。冯德莱恩这次算是给欧盟提了个醒:与其说大话,不如想想怎么让企业心甘情愿留在欧洲,不然,6000亿美元的"童话"再美好,也改变不了企业用脚投票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