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月,四架美军战机闯进我国领空,上级下令击落敌机,但导弹营长陈辉亭敢抗命不打,谁知战后,军长不仅没追责,反倒登门道谢。主要信源:(解放军文艺出版社——陈辉亭著《飞鸣镝———中国地空导弹部队作战实录》)1968年1月,广西宁明机场笼罩在紧张的战争氛围中。地空导弹部队二营营长陈辉亭站在雷达屏幕前,目光如炬。屏幕上突然出现四个快速移动的光点,显示有四架不明飞行器正朝导弹阵地高速逼近。此时正值越南战争白热化阶段,美军战机频繁在北部湾活动,偶尔也会侵入中国领空挑衅。中国空军虽然装备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尚有差距,但为保卫领空,已从苏联引进了先进的地空导弹系统,并在边境地区部署了严密的防空网络。1月23日清晨,二营接到空军第七军指挥部的紧急命令。四架敌机侵入领空,要求立即将其击落。官兵们迅速进入战斗状态,地面雷达牢牢锁定目标。雷达显示,这四架飞机在东南方向盘旋后,突然转向,直扑二营阵地而来。这种长驱直入的飞行路线与以往美军侦察机的试探性行为截然不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入侵意图。陈辉亭立即组织官兵做好战斗准备。导弹发射程序逐步推进,目标距离不断缩短。但就在这紧张时刻,陈辉亭心中升起疑虑,不到一小时前,他亲眼目睹四架歼-6战斗机从宁明机场起飞升空。美军战机虽常编队飞行,但若误击己方战机,后果不堪设想。更让他警觉的是,这四架飞机始终保持整齐编队,在中国领空进行环形飞行,这种战术动作完全不符合美军作战特点。陈辉亭立即向空七军指挥部核实情况。指挥部的回复令人意外:他们并未派出战机,并再次严令二营执行击落命令。面对上级的强硬指令,陈辉亭一面指挥部队继续完成导弹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一面反复强调自己亲眼所见的事实,请求上级核查。但指挥部态度坚决,连续七次下达发射命令。当目标逼近至90公里时,指挥部发出第八次指令。陈辉亭额头渗出冷汗,命令完成最后发射检查。他不断尝试联系指挥所,但通讯陷入僵局。此时雷达显示敌机距离已缩短至65公里,指挥室内气氛凝重。按照作战规程,陈辉亭下令采用前置法,准备在17公里距离实施三发导弹齐射。引导技师的手指已悬在发射按钮上,所有目光都聚焦在雷达屏幕上跳动的距离数字上。就在距离显示即将到达17公里临界点时,空七军再次来电催促。令人意外的是,陈辉亭突然上前移开了引导技师按在发射按钮上的手。这个举动让在场官兵都感到困惑。陈辉亭心中的疑团越来越大:空七军连续七次下达发射指令,但天上飞行的究竟是敌是友,他不能拿战友的生命冒险。此时目标已逼近至10公里以内,再不发射将错失最佳拦截时机,导弹阵地自身也将陷入危险。在指挥部电话铃声的持续催促中,陈辉亭再次拿起话筒:“请确认今晨从宁明机场起飞的战机是否已离开二营防区?”他的声音保持平稳,但内心承受着巨大压力。他知道,一个误判可能导致机毁人亡的惨剧,更将使国家蒙受重大损失。突然,天空中传来由远及近的轰鸣声。陈辉亭心头一紧,屏幕上,四个光点突然转向分散,反常地向南宁方向飞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电话铃声再次响起,听筒里传来急切的声音:“立即停止攻击!那是我们自己的飞机!”陈辉亭长舒一口气,立即下令关闭雷达,终止所有作战程序。事后调查还原了事件真相,当天清晨,一架完成维修的歼-6进行试飞,在北部湾上空执行测试任务后返航。地面雷达部队误判为敌机入侵,触发了空七军的紧急预案,四架歼-6奉命升空拦截。当试飞战机安全降落后,升空作战的四架歼-6仍在空中巡逻,全然不知警报已解除。由于雷达信号特征相似,这四架歼-6被误判为敌机,险些酿成大祸。空七军军长刘玉堤事后高度赞扬了陈辉亭在高压下保持冷静判断的军人品质。四名歼-6飞行员更是亲自前来致谢,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陈辉亭的坚持避免了四架珍贵战机和飞行员的损失。事实上,如果他当时执行了命令,完全无需承担任何责任。但在个人得失与国家利益之间,他选择了后者。这个事件成为地空导弹部队训练教材中的经典案例,展现了军人在复杂战场环境下应有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担当。在边境防空作战史上,这次未发生的误击事件,因其特殊的警示意义而被载入史册,时刻提醒着每一代军人。精准判断与高度负责,永远是守护领空安全最坚实的盾牌。对此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