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这孩子跟你姓,就叫王继曾!”一位二十岁的女兵,蜷缩在地主门口,地主见她衣

春秋谈国际说 2024-05-26 18:01:40

“大哥,这孩子跟你姓,就叫王继曾!”一位二十岁的女兵,蜷缩在地主门口,地主见她衣衫单薄,一把将她抱进屋内,片刻后,女兵含泪解开衣襟,只见在她怀里蜷缩着一位刚满月的婴儿..... 一九三七年隆冬时节,在河北省张家庄的一间破旧民居里,一位年仅二十岁的红军女战士小吴,在分娩后不久便要面临生死离别的抉择。 小吴和丈夫曾日三都是红军战士,当时正值国共合作抗日的关键时期。尽管小吴刚刚生下孩子不久,但革命形势危急,他们夫妇二人必须尽快返回部队投入战斗。然而,战火纷飞的环境根本不适合带着婴儿,小吴只能忍痛割爱,决定找人收养这个还在襁褓中的孩子。 寻找收养人谈何容易,由于婴儿的身世特殊,一旦被敌人发现,收养家庭随时有杀身之祸。小吴托人辗转寻访,终于找到了一位仁慈的地主王学文,愿意收养这个孩子。一个寒冷的清晨,小吴带着尚在熟睡的婴儿,冒着漫天风雪来到了王学文家。 王学文夫妇看到衣着单薄的小吴和孩子在门外瑟瑟发抖,连忙将他们迎进家中。小吴满怀感激和不舍,将孩子托付给了王学文,嘱咐道:"大哥,这孩子就跟你姓吧,叫他王继曾。你一定要把他养大成人啊!"说完,小吴最后深深看了熟睡的孩子一眼,便头也不回地離开了。 就这样,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一位母亲和幼子生离死别。小吴含泪返回了部队,之后音信全无,生死未卜。 王继曾在养父母王学文夫妇的悉心照料下,在张家庄健康快乐地成长。尽管是养子的身份,但王学文夫妇视如己出,将所有的爱都倾注在这个可怜的孩子身上。王继曾也十分懂事,勤奋好学,与养父母亲情深厚。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王继曾13岁那年,突然有三位解放军来到了王家。他们亮明身份后,询问了王继曾的情况,并说明了此行的目的——原来,王继曾的生母小吴在多年后终于找到了儿子的下落,派人前来接王继曾去与她团聚。 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令王学文夫妇措手不及。他们万万没想到,当年那位匆匆离去的红军女战士,时隔多年还惦念着亲生骨肉。而他们与王继曾朝夕相处13年,早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如今却要面临骨肉分离。 但理智很快战胜了感性,王学文意识到,王继曾毕竟是烈士遗孤,跟着亲生母亲生活,不仅能享受到更好的物质条件,而且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也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一位开明通达的长者,他最终还是做出了一个大爱无私的决定。 离别那天,王学文夫妇和王继曾都泣不成声。十几年的父慈子孝,如今却要阴阳相隔。但王学文强忍悲痛,嘱咐王继曾要好好孝顺母亲,努力学习,将来做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王继曾一一答应,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去杭州与母亲团聚的路途。 自此之后,王继曾与养父母通过书信保持联系。后来,他还接养父母来杭州小住,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但由于王学文年事已高,留恋故土,最终还是决定回到老家安度晚年。谁曾料到,这一别竟成永诀。不久后,小吴和王继曾相继去世,音讯全无,只留下王学文夫妇在晚年无尽的思念之中。 参考文献: 巾帼英烈[M]. 1995 王凤贤编著 命运弄人,亲情天定。这对养父母用无私的爱抚育了王继曾13年,换来的是终生的牵挂;而亲生母子历尽艰辛才得以重逢,却又匆匆天人永隔。 抱歉,因为没有您之前提供的文章大纲内容,我无法对第三个标题进行扩写。不过我可以根据已有的故事内容,尝试总结一下这个动人的历史片段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王继曾的身世和遭遇,折射出那个战火纷飞年代无数普通百姓的悲欢离合。他的亲生父母是革命志士,为了民族解放事业奋不顾身,却不得不忍痛割爱,把仅有的骨肉托付给善良的人收养。而收养王继曾的王学文夫妇,则展现了中国人民质朴、善良的一面。尽管家境贫寒,还要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他们还是给予了这个可怜的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视如己出。 命运的波折让王继曾与生母短暂重逢后又生死相隔,这固然让人扼腕叹息,但更让我们看到战争年代亲情的珍贵与伟大。烈士们前赴后继,誓死捍卫国家利益,但作为血肉之躯,他们也有最朴素的情感诉求——家的温暖,亲人的牵挂。然而,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多少红军将士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牺牲小我,只为成就千秋伟业。 今天,我们这一代人没有经历战争的苦难,但我们一定要铭记先烈的丰功伟绩,继承发扬他们敢于牺牲、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同时,我们也要学习感悟普通民众支援革命的可贵品质。王学文夫妇无私扶养烈士遗孤的义举,正是亿万人民群众拥军爱民的真实写照。没有人民,就没有军队;军民团结如一人,才能铸就革命胜利的磐石之基。 让我们告慰革命先烈在天之灵: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民族复兴,使命在肩。我们一定倍加珍惜今天的太平盛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这也是告慰无数个"王继曾"英魂的最好方式。

0 阅读:112
春秋谈国际说

春秋谈国际说

国际新闻发烧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