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前,一名来自河南的高考考生蒋多多公然在考场上违反规定,义愤填膺写下8000字痛批高考制度和教育制度,最后被批文综成绩为零分且按违规处理,一度成为2006年高考的焦点人物...... 今年的高考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它不仅是一场人生大考,更是通向美好未来的钥匙。每年6月的高考季,全国上下都会为之紧张万分,而在2006年的那个夏天,一名来自河南的高考生引发了轩然大波。 这名女生叫蒋多多,她来自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亲在村里经营着一间小杂货铺,母亲则是一名家庭主妇。就像大多数农村人家一样,他们渴望孩子能通过上学改变命运。 蒋多多从小就品学兼优,父母和老师都对她寄予厚望。别的孩子放学后在田间游荡,她却钻进家中的小书房里读书写作文。蒋多多有着文学天赋,常常在作文本上写下富有想象力的篇章,老师们无不对她叫好。 可就在蒋多多上高中后不久,她开始对"应试教育"产生了困惑和反思。她发现自己只是被要求死记硬背各种知识点,却鲜有发挥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机会。蒋多多觉得,这样的教育模式太过单一和枯燥,她的个性和梦想无法在其中绽放。 从高二开始,蒋多多的学习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变。她开始在课堂上走神,写写小说创作,甚至公然翘课外出游荡。老师批评无效,只好找她父母严加管教,但蒋多多坚持己见,没人能让她回到死读书的老路上。 就这样,蒋多多一路糊里糊涂地来到了高考现场。开考钟声一响,她拿起笔来,却并非要正儿八经地答卷,而是在考卷的空白处书写了一篇长达8000字的"控诉书"。 她痛陈了对于应试教育的不满,认为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天赋,将他们塑造成标准答案的"制造机器"。蒋多多用诙谐而犀利的文字,对传统的教书模式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并不无伤感地写道,梦想在应试教育这个庞然大物面前是多么渺小和无助。 蒋多多交卷后就离开了考场,对她而言,这是一次抗议,一次反叛,也是对自我的一次救赎。但她没想到,等待自己的将是一场风暴般的舆论洗礼。 蒋多多的高分梦碎,文综科目直接被判了0分。尽管她在其他科目勉强拿到一些分数,但总分只有区区114分,远不够上任何一所大学。她被勒令退学,并受到严厉处分。 更残酷的是,她的举动招致了全国各地网民的谩骂和攻击。他们认为蒋多多不尊重高考这个平台,蔑视教育,她理应受到惩罚。舆论如猛兽般将蒋多多撕咬得体无完肤,她的父母更是在邻里的冷眼和指责中愤然离开了老家。 蒋多多何曾想到,她的一个理想主义的抗议行为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连锁反应。在外人眼里,她就是一个不学无术、口无遮拦的小姑娘,做出了自毁前程的蠢事。 直到多年后的某天,一次采访又让蒋多多重回大众眼光。时光飞逝,曾经那个率真烂漫的少女已34岁。当问及当年的遭遇时,她虽有些迟疑,但仍旧回答得从容坦率。 "我当时的做法确实鲁莽了些,但那是出于对现状的不满。"蒋多多说,"我们被要求去像工厂里的机器一样生产所谓的'标准答案',个人的思维和见解在应试教育里根本无处施展。" "我曾希望通过自己的举动,能唤起人们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但是结果显然适得其反,我只是被定性为一个不学无术的'问题分子'而已。" 蒋多多并未对自己当年的选择表示后悔,但她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当时太过年轻和偏激,缺乏对现实的理解。她遗憾的是,自己未能通过更合理的方式来表达心声,反而自毁了前程。 如今的蒋多多已成为一名家庭主妇,生活在一个小县城里。她说道,如果上天再给她一次机会,她一定会先安分读书,日后找到合适的位置慢慢来改变教育现状。 "仓促而偏激的做法是没有出路的,真正的改革需要脚踏实地地努力。"这是蒋多多从亲身经历中汲取的教训。她希望人们能够相信理性,用正当的方式去表达诉求。 蒋多多的经历值得我们深思。作为一场人生大考,高考固然重要,但它并不是人生的全部。我们更应该珍惜教育的初衷,给孩子们充裕的发展空间,让他们拥有多元化的成长机会。 当然,教育改革也绝非一蹴而就。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教育工作者们不断反思与创新。只有用更开放、更人性化的理念去培育祖国的花朵,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18年前,一名来自河南的高考考生蒋多多公然在考场上违反规定,义愤填膺写下8000
春秋谈国际说
2024-06-10 17:54:54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