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有关部门邀请外国数学家门德尔逊来华讲学。不料他却大为吃惊,反问道:“你们中国不是有陆家羲吗?为何请我来班门弄斧?”在场领导瞬间一脸懵逼,陆家羲?有这号人物吗? 1983年,中国邀请外国数学家门德尔逊来华讲学。然而,他却一脸惊讶地说,中国有陆家羲这样的数学家,为啥还要请他来?在场领导听完满头雾水,陆家羲是谁?没听说过啊!这事儿一下子让人好奇:一个让外国同行佩服的中国数学家,怎么在国内这么默默无闻?他的故事到底藏着啥秘密? 陆家羲1935年出生在上海一个贫寒家庭。小时候日子过得挺苦,家里靠父亲做点小生意维持生计。可惜1948年父亲去世,家里断了经济来源,13岁的他只能辍学打工,帮母亲养家。那时候他干过不少杂活,生活艰难得让人喘不过气。但他脑子特别灵光,对数字和逻辑有种天生的敏感。虽然没机会上学,他心里那股学习的劲儿从来没断过。 没上过几天学的陆家羲,硬是靠自己摸索出了一条路。1951年,他听说有个统计训练班招生,咬牙报名参加了。那时候没啥基础,全靠晚上熬夜啃书,白天拼命记笔记。他愣是凭着一股韧劲考上了,学了点统计知识,算是迈出了第一步。1957年,他又考进了吉林师范大学数学系。这对他来说是个大转折,从一个打工仔变成了大学生,全程靠自学硬拼出来的。 进了大学,陆家羲对数学的热爱彻底爆发了。他特别喜欢钻研难题,别的同学觉得头疼的数学题,他却能坐那儿琢磨一整天。1961年毕业时,他已经开始研究组合数学里的复杂问题。那时候他发现了一个世界级的难题——“四色定理”的相关证明。虽然没啥资源,他就靠一支笔、一张纸,反复推导。大学期间,他埋头苦干,逐渐在数学领域崭露头角。 毕业后,陆家羲没去什么大城市,而是回了上海,在一所中学当数学老师。他白天教书,晚上研究,生活简单得不行。他对“柯克曼校女问题”特别感兴趣,这是个组合数学里的老大难问题,国外数学家研究了几十年都没彻底解决。陆家羲就喜欢啃这种硬骨头,他用业余时间一点点推演,硬是找到了突破口。1960年代,他写了好几篇论文,可惜国内没人重视,投稿也被拒之门外。 到了1983年,门德尔逊来中国讲学的事儿,把陆家羲的名字推到了风口浪尖。门德尔逊是国外有名的数学家,他知道陆家羲的研究成果,觉得这人不得了。可国内领导却一脸茫然,完全不知道有这么个数学家。这事儿挺尴尬,也挺讽刺。陆家羲的研究早就传到了国外,国际上不少人认可他,可在自己国家,他却像个隐形人,没人搭理。 可惜,1983年那年,陆家羲就去世了,死时才48岁。他走得悄无声息,国内数学界几乎没啥动静。直到几年后,他的论文被重新发现,才有人意识到他的厉害。1987年,他的研究成果被追授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可这荣誉来得太晚,他已经看不到。陆家羲一辈子默默钻研,没享过啥福,却留下了让世界佩服的数学遗产。 陆家羲的故事挺让人感慨。一个在国际上有点名气的数学家,在国内却默默无闻,直到去世后才被重视。为啥会这样?是那时候条件太差,还是人才被埋没了?他的经历让人忍不住想问:还有多少像他这样的人,没被发现就悄悄走了?欢迎留言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