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重庆理工大学理学院与数学科学研究中心联合打造的“蝴蝶山数学论坛”第一期活动在花溪校区至善楼举办,旨在打造制度化、常态化学术交流平台,推动数学学科、数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深度融合,以学术“蝴蝶效应”激发创新活力。
会上,信息与计算科学系副主任张华副教授带来第一期主题报告《非互惠交互下群体振子的集群行为》。他以萤火虫同步发光、群蛙共振鸣叫等自然现象为切入点,引出“swarmalators”(兼具空间移动与动态振荡的群体振子)这一前沿概念。报告系统剖析了该模型的数学表达框架,并突破传统对称耦合理论,创新性引入非互惠交互机制。
通过数万组仿真实验,揭示了耦合参数对集群行为相变的影响规律,为解释生物群体智能协同提供了新视角。“数学不仅是公式推导,更是解码自然奥秘的钥匙。”张华副教授的生动阐述,让复杂理论焕发趣味性。
报告结束后,现场师生围绕“非互惠耦合的生物机制验证”“模型在无人机集群的应用前景”等议题展开讨论。有老师提出将随机噪声纳入模型以贴近现实场景,还有老师建议引入机器学习优化参数空间搜索。
理学院院长、数学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克峰教授表示:“我们不仅要做学术报告,更要构建‘问题驱动、自由生长’的创新生态,这种打破学科壁垒的对话,正是论坛倡导的‘蝴蝶效应’起点。”
据悉,论坛将承袭数学科学研究中心传统学术活动的基因,以每周一期的频率常态化开展。后续将推出“复杂系统动力学”“AI数学基础”等系列主题,并计划设立青年学者专场,促进数学与多学科交叉的“振翅效应”,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注入动能。(重庆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