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马占山是个争议非常大的人物,观纵他传奇的一生,一直坚持的底线就是“所有内部的事都

马占山是个争议非常大的人物,观纵他传奇的一生,一直坚持的底线就是“所有内部的事都可以商量和折中,没必要你死我活。但这里所有的土地,粮食,空气都是我们的,外族想来侵占半点,老子就跟他拼到底!”。

马占山,生于1885年吉林省公主岭市的满族家庭,年少时因家境贫困,曾在山林间落草为寇。凭借其骑射技巧和讲义气的性格,他很快在绿林中崭露头角,被选为头领。

后来,马占山获得招安,加入了奉系军阀,迅速在军中升迁,任黑河警备司令及东北边防军骑兵师师长。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学良任命他为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

在日军侵占东北的过程中,当辽宁北大营和吉林的参谋长熙洽纷纷屈服于日方时,马占山坚持不立降旗。

1931年11月4日,随着日军对江桥的猛烈进攻,马占山果断指挥抵抗,此役被称为“江桥抗战”,开启了黑龙江抗日的序幕。在接下来的抗战中,尽管日军已迅速占领了辽宁和吉林,马占山仍领导黑龙江的抵抗势力,持续作战至1933年。

马占山部队装备精良,拥有大炮和装甲部队,尤以骑兵部队著称。他们在与日军的战斗中表现出顽强的抵抗力,多次给予日军重创。

在江桥和齐齐哈尔之战后,虽被迫东撤,马占山仍在海伦等地多次重建政府并继续抗战,直至从满洲里撤退至苏联,才结束了黑龙江省的有组织抗战。

在马占山的领导下,江桥抗战不仅在军事上具有标志性意义,更在全国范围内树立了抗日的象征。他的英雄形象广受民众尊崇,甚至在上海流行“马占山”牌香烟。

尽管马占山的照片在历史记载中不多见,有些仅显示为侧影,但这些珍贵影像揭示了他在前线的活跃身影,不同于一般官员的保守作风,他身手矫健,直接参与战事,成为不可磨灭的抗日符号。

1932年3月,马占山曾短暂担任伪黑龙江省长及伪满洲国军政部总长,其行为在当时引发了极大的争议。部分人士认为马占山此举为诈降,以保存实力;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彻底的投降。不过,在他的短暂任职期间,马占山的一些举动似乎揭示了其深层的抗日意图。

在任职期间,马占山首先确保了黑龙江省的“自治”,这是与日方协议的核心内容,表面上是对日妥协,但实际上是为了维护省内的独立性。然而,对于精通东方文化的关东军来说,这种协议并不具有约束力,他们并未完全遵守这一条件。

此外,马占山在任期内,拒绝在任何可能危及国家利益的文件上签字,他甚至宣称自己“不识字”,尽管他实际上能够写出自己的名字。这种行为表明他在表面合作的同时,内心深处并未真正向日方屈服。

仅仅一个月后,马占山辞职,并在1932年4月返回黑河,随即再次发起抗日行动。他的行动迅速而果断,不仅成功脱离了伪满洲国的控制,还从日军手中筹集了相当于银元两百万元的伪满币、三百匹战马以及十几辆装满物资的卡车。

这些资源后来成为黑龙江抗战的重要经济和物资保障。值得注意的是,马占山的这次“反正”行动,与日本关东军司令本庄繁的去职有着直接的联系。

在此背景下,马占山的行动被视为一种极为精明的策略,他通过假投降保存了力量,并为后续的抗日斗争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这种行为在当时的军阀混战时代并不鲜见,但马占山的成功尤为显著。

与此同时,程志远,作为黑龙江省骑兵指挥官,原本是马占山的忠实部下。程在早期的江桥战役中表现出色,多次与日军交战。然而,1932年2月,当马占山接受伪满职务时,程志远也随其返回齐齐哈尔,并与日军合作。

马占山在后来叛离伪满洲国并再次起义时,程志远未能与之一同离开齐齐哈尔,而是被日方任命为代理黑龙江省警备司令。在马占山后来邀请程起义反日时,程拒绝了这一请求,并且他的部队甚至参与了后来与马占山军的交战。

程志远的行为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许多人认为他背叛了抗日的原则。但是,近年的史料研究表明,程志远在马占山离开后,已经失去了对自己部队的控制权,实际上被日军严密监控,甚至连齐齐哈尔都无法离开,因此实际上没有能力带领部队起义。

1933年,在长春,程志远偶遇曾参与诱降马占山的大汉奸赵仲仁。赵仲仁的行径让程志远深感愤怒。在一次饮宴后,程暗中指派手下将赵仲仁暗杀。此举导致程志远被日军软禁,最终于1934年在神秘死亡,享年56岁。

与此同时,马占山的抗日行动也在继续。1932年6月至7月,马占山在面对关东军的八次攻击中表现出高超的战术眼光和顽强的抵抗意志,成功地摆脱或击退了敌军。

尽管最终黑龙江的保卫战以失败告终,马占山仍然没有放弃。他撤入苏联后,还响应了西安事变,组织“东北挺进军”尝试收复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