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新加坡学者郑永年曾说,中国会进入“全民弱智”时代,当满大街都是低素质内容、大家都

新加坡学者郑永年曾说,中国会进入“全民弱智”时代,当满大街都是低素质内容、大家都懒得动脑子时,脑子真的会“生锈”。     先看孩子怎么被带偏。现在小学生下课不聊学习,扎堆看同学手机里的游戏直播,回家偷翻家长手机刷“芭比q”“因为我善”这些没营养的梗,甚至有人在地上捡别人嚼过的槟榔渣搞“吃地果”比赛,还觉得自己特酷。   为啥?短视频把所有内容都掰成15秒的“信息零食”,不用思考就能笑、能骂,小孩大脑还没长全呢,就被训练成“刺激—反应”的机器。   比如有家长发现,孩子写作文全是网络热梗拼接,连“妈妈我爱你”都写得像段子,这就是脑子被“碎片化”废掉的开始。     更麻烦的是,成年人也在“认知闭环”里打转。你刷什么,算法就给你塞什么:喜欢看吵架视频,就天天推“婆媳互撕”;信养生谣言,就一直有“绿豆包治百病”的内容。   好多人早上睁眼刷手机,晚上睡前刷手机,看着信息量大,其实全是重复的垃圾。   有人天天看“逆袭短剧”,觉得自己也能一夜暴富,结果被9.9元的“理财课”骗得团团转,还骂别人提醒他的人“不懂商机”。这就是算法把人困在“信息茧房”里,越傻越信,越信越傻,形成死循环。     最坑人的是,资本把这套玩法变成割韭菜的镰刀。短视频平台靠算法摸透你的喜好,你爱看美女跳舞,就一直推美女;爱看“专家说”,就伪造各种“内部消息”。   你的注意力就是商品,平台把你打包卖给广告商,广告商再用套路骗你花钱。比如有人刷到“偏方治糖尿病”,花几百块买三无产品,病没治好反被耽误;有人看“网红炫富”,借钱买奢侈品充面子,最后债台高筑。   更危险的是,大家习惯了用情绪代替思考:看到反转新闻不查证,先骂再说;遇到社会事件不分析,跟风带节奏。谣言、戾气成了主流,因为这些内容最能挑动情绪,最容易赚钱,而真相需要静下心琢磨,在短视频里根本没人看。     但别觉得这事儿没救了,关键在自己要不要动脑。现在确实有小孩沉迷烂梗,但也有孩子在网上找名校课程自学;有人被算法困死,也有人主动搜深度文章、看纪录片。   比如同样刷短视频,有人看完“网红卖惨”会想:“他说的是真的吗?有没有证据?”这就是甄别能力。   以前没有短视频,也有人沉迷打牌、打游戏浪费时间,工具本身没错,错在人愿不愿意控制自己。你不主动思考,算法就替你思考;你不筛选信息,垃圾就塞满你的脑子。     说白了,“全民弱智”不是必然结果,而是一场“脑子保卫战”。如果大家都把刷手机当“不动脑放松”,习惯了接受碎片化刺激,那未来肯定越来越傻;   但如果能抽点时间看点需要“皱眉头”的内容——比如深度报道、科普视频,甚至读几页书,哪怕一开始累,慢慢脑子就灵活了。   尤其家长得先醒过来:别只顾自己刷手机,孩子跟着学;得教他们分辨“哪些是垃圾,哪些是干货”。互联网是工具,不是主人,你不主导它,它就主导你。警惕“全民弱智”,从关掉无脑视频、多问几个“为什么”开始。

评论列表

金德
金德 2
2025-05-01 19:56
说得对的,手机迷,什么计算,依赖性与吸鸦片无异,
用户10xxx87
用户10xxx87 2
2025-05-01 22:04
真是 还全民进入道德伦失地步 你看看现在年轻女的就明白,,那彩礼,其实是她自己得 压根和女方家庭没有关系的,,她们还理所当然的说我嫁过去不是和你同肩共苦的,
Smile
Smile 1
2025-05-01 23:53
全世界都一样,你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