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这一刀捅得可真够狠!中美贸易战打得火热的时候,日本突然跟进制裁,断供了十多种关键半导体材料,比如光刻胶、氟化氢这些“芯片粮食“。 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打,美国先是对中国商品加关税,后来直接把矛头对准科技领域。2019年5月,美国把华为扔进“实体清单”,禁止美国企业供货,全球供应链跟着抖三抖。华为作为中国科技的扛把子,牵连甚广,不少国家开始站队。日本这时候出手,明显不是巧合。表面看是配合美国,实则也有自己的小九九,毕竟半导体材料这块,日本可是全球老大,市场份额甩别人几条街。 日本制裁的理由很简单:安全和战略。美国是盟友,遏制中国科技崛起是共同目标。2019年7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宣布对光刻胶、氟化氢等材料实施出口管制,说是担心技术外流到“敏感地区”。这三样东西,中国高度依赖日本:光刻胶全球九成市场在日本手里,氟化氢也有七成多来自日本。断供后,中国企业立马傻眼,生产线库存告急,有些小厂甚至直接停产。 但这事没那么单纯。日本企业在这领域有垄断优势,眼瞅着中国半导体产业要起飞,心里能不慌吗?中国要是自己搞定这些技术,日本的市场霸主地位不保。所以这刀捅下去,既帮了美国,又保了自己。安倍晋三那时候当首相,跟美国走得近,外交上搞平衡,经济上却不留情,摆明了要卡中国脖子。 日本这一招来得突然,中国这边反应也不慢。华为早就有所准备,任正非之前就说过,公司备了不少货,能扛一阵子。同时,政府紧急出手,工信部牵头,加大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持力度,资金、技术全往这块砸。企业也开始找替代方案,跟韩国、欧洲的供应商谈合作,尽量填补缺口。 光刻胶和氟化氢这俩东西不好搞,光刻胶需要超高精度,氟化氢纯度要求也变态,国内技术当时还差一截。但危机就是动力,上海微电子加紧研发国产光刻机,中芯国际咬牙推进14纳米工艺。2019年底,国产替代的脚步已经迈开,虽然短时间内没法完全顶上,但总算稳住了阵脚。 日本这边也不是铁板一块。大企业像松下、东芝,受美国禁令影响,第一时间暂停对华为供货。索尼、村田制作所的传感器和电容器也受到波及。但其实不少日本企业并不乐意,毕竟中国市场太大,断了供货自己也得掉块肉。华为之前就找过日本供应商加单,关系还算不错,这次断供更多是被政策逼的。世耕弘成那时候是经济产业大臣,拍板支持制裁,估计也是顶着压力下的决定。 2020年以后,中国半导体产业憋着一口气往前冲。政府投了上千亿,扶持企业攻关核心技术。到2023年,产值破万亿,全球份额蹭蹭往上涨。中芯国际的14纳米芯片开始量产,上海微电子的光刻机也有了突破。虽然跟顶尖水平还有差距,但至少不至于被人随便卡死。华为靠着储备和自研挺过难关,国内市场越做越强。 日本这边,安倍2020年因为身体原因下台,后来的首相延续了强硬路线。但市场是现实的,日本企业慢慢恢复了对华供货,毕竟谁也不想丢掉中国这块肥肉。制裁的效果打了折扣,反而逼着中国加速自立。 日本这一刀,表面上是帮美国遏制中国,实际上也暴露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短板。依赖进口的日子不好过,一旦被人掐住脖子,只能被动挨打。但反过来想,这也给中国提了个醒:核心技术得攥在自己手里。过去几年,中国在芯片领域的投入和进步有目共睹,虽然路还长,但方向对了,总有翻身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