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新政府期望与中国消除过往隔阂,而中方不温不火的回应背后,实则暗藏隐忧。
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叙利亚过渡政府外交部长希巴尼于纽约联合国总部与中方官员会面时提出,叙利亚过渡政府有意深化与中国的双边关系。中国外交部的回应显得十分克制——可以支持叙利亚和平重建,但反恐工作与开展包容性对话等关键要求缺一不可。
叙利亚此番举动,明白人都能看透其背后缘由:历经十多年内战,国家经济濒临崩溃,国际外交上也陷入孤立,就连阿拉伯国家都对其态度冷淡。如今急于寻求与中国合作,主要是觊觎中国的人民币资源、强大的基建能力,以及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然而问题在于,中国为何要接手这个棘手难题?叙利亚政府至今仍存在“涉恐”嫌疑,国内各派系斗争激烈,就连俄罗斯这个长期盟友,也开始缩减对叙援助规模。
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布局向来以“稳健”为核心。从推动沙特与伊朗和解的行动就能看出,中国寻求的是长期战略支点,并非短期政治投机。叙利亚目前最具价值的地中海港口与油气资源,早已被俄罗斯和伊朗瓜分殆尽。更不必说美国“凯撒法”制裁如同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中国企业望而却步,不敢轻易涉足。
不过,叙利亚问题并非毫无转机。若叙利亚希望获得中国的实质性支持,就必须遵循中国的原则——明确政治发展路线,拿出切实有效的反恐成果,比如彻底切断与极端组织的联系,如此中国或许会逐步开放人道主义援助通道。但如果涉及大规模基建投资,除非出现三种情况:美国放宽制裁、叙利亚进行彻底改革、海湾国家愿意共同出资。目前来看,实现这三个条件都困难重重。
说到底,国际政治领域不存在单纯的无私援助,一切都基于利益交换。中国对叙利亚的谨慎回应,恰恰体现了中国中东政策的日益成熟——既要扩大国际影响力,又避免成为风险的被动承接者。那些幻想仅凭“老朋友”的情谊就能让中国投入资源的人,确实需要深入了解中国的外交策略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