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十年前美国没想着早点遏制中国,而是看着中国一步步做大?其实美国不是没发现苗头,而是那会他们真没手能腾出来管亚洲,等美国终于开始认真对待中国,可那时的中国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小跟班了。 那时候的美国有多忙呢?苏联解体后,东欧国家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向西方,北约东扩、巴尔干战争、中东的萨达姆政权,每一件都让白宫焦头烂额。1991年海湾战争刚打完,美军在中东的军事存在激增,紧接着又是索马里维和、波黑内战。这些事随便哪一件都比远在亚洲的中国更紧迫。美国战略家们的目光都盯着欧洲和中东,哪有心思琢磨太平洋对岸的中国? 更关键的是,当时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实在太“低调”了。1990年中国GDP才3000亿美元,连美国的5%都不到,人均GDP只有300美元,和非洲穷国差不多。那时候的中国,满大街跑的还是自行车,工厂里用的是苏联援建的老设备,根本没人觉得这个国家能对美国构成威胁。美国精英层普遍认为,中国就像改革开放前的苏联,经济转型必然失败,甚至可能陷入内乱。 美国不是没打过算盘。1994年克林顿政府提出“接触政策”,想通过贸易把中国纳入西方体系。2000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地位,推动中国加入WTO。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用市场换政治,让中国在经济上依赖美国,自然就会按照西方规则出牌。当时的美国智库甚至预言,中国加入WTO后,不出十年就会变成“民主国家”。 可谁也没想到,中国就像一头被低估的大象,在全球化浪潮中突然加速。2001年中国加入WTO时,GDP是1.3万亿美元,到2010年已经突破6万亿美元,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从2000年的830亿美元飙升到2010年的2730亿美元,中国制造的商品堆满了美国超市,连白宫的圣诞树都是义乌生产的。 等美国终于回过神来,中国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小跟班了。2010年,中国的高铁里程超过世界其他国家总和,5G技术开始领先全球,航母下水、歼-20隐身战机试飞,连美国最引以为傲的半导体产业都感受到了压力。这时候再想遏制,就像想用渔网拦住海啸,根本不可能。 美国的战略误判,其实是被自己的傲慢害了。他们以为用几个贸易协议就能驯化中国,却没想到中国把全球化变成了自己的加速器。更讽刺的是,美国企业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华尔街投行靠中国IPO赚得手软,硅谷科技公司在中国市场攻城掠地。这些既得利益者成了“挺华派”,游说国会不要对华强硬。 现在回头看,美国不是不想遏制中国,而是被历史进程推着走。1990年代的战略重心偏移,2000年代的反恐战争,2008年的金融危机,每一步都让美国错过了最佳时机。等他们终于开始认真对待中国,这个曾经的“小跟班”已经长成了能和自己掰手腕的巨人。 这就是大国博弈的残酷现实:机会窗口一旦关闭,就再也打不开了。美国用三十年时间教会中国什么是全球化,中国用三十年时间让美国明白什么是“战略定力”。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胜负早已写在历史的褶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