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为北京协和的4+4 医学博士培训体系说几句话:咱老百姓到底要什么?》
今天看到饶毅老师的文章,我很是感慨。
他是很诚恳的披露了一些我们外人不知道的信息。
我对北京协和系的内情不了解,但我是医生,我懂中国医疗,中国医生。
我就说说很多人的误解。
一,美国的医生培训是怎么回事?
首先,大学本科毕业后考医学院,医学院读4年,然后再住院医培训的体系,是美国和加拿大长期执行的。
目前就是澳大利亚在学习----从英国方式转向美国方式。
其实,欧洲,包括英国都是高中生考医学院。比如,香港的医生培训体系就是照搬英国的。
美国的医学院是招收优秀的其他专业的本科生,先有一个入学考试;然后在医学院读书期间有一个考试,最终下临床实习过关的一个考试,考试通过则最终医学院毕业当年就可以取得医师合格证,同样拿到医学博士(MD)学位。
请注意,拿MD是不看什么论文的,不看科研表现的。虽然会要求写综述等等。
并不是很多人说的,需要住院医培训3-7年再拿医生合格证。3-7年的住院医培训是拿专科执照,而不是医师合格证。这里的专科执照=中国的主治医师资格证。
在3-7年的住院医培训期间,如果参加科研,还可能拿医学科学博士(PhD)学位。
PhD当然对科研表现有要求,是必须看医学科研表现,看博士科研论文的。
但PhD跟专科医师执照不挂钩。
二,北京协和为什么搞4+4医学博士?
北京协和本身一直是有8年一贯制医学博士(MD)。其实也对科研没有很高的要求,只是要求懂得科研的范式。
毕竟,这8年的头2-3年是学习:数学,物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等。当年有段时间是放在北大学,后来放到清华大学。
再接着学习医学基础知识,比如解剖学,人体生理学等等。这时间搞下来根本不太可能对科研有什么要求。
美国的MD也不看科研呀。
这些8年制MD,也仍需临床实习1年后才能考医师合格证,但也不是主治医师。主治医生仍需要住院医培训合格才能考取。
但是,现在北京协和在清华的招的本科生有人愿意去读吗?
在中国做医生,是什么好事吗?
能去清华大学读本科的,就没多少人愿意读医科,做医生。
而且,即便是去读了北京协和的8年制博士(MD),很多人不是去美国当医生,就是转行不做医生了。
比如,冯唐先生。他就是北京协和8年制博士(MD)。
为了留住优秀生源,北京协和才搞了这个4+4的博士,其目的是为了保住优秀生源来读医科博士(MD)。
8年制的MD,本就不应该对科研有多高的要求。否则,就剩造假了。
北京协和系是国内最看重医生临床实践的医学院体系,尤其是北京协和医院。
不说外科如何(我不了解),单纯北京协和内科的主治医师出身的,那都是临床能力相当扎实的。
我敢这样说:国内没有任何一个医院的内科主治医师的整体水平能超北京协和医院内科的。最多持平。
不说别的,他们看到的疑难病例数量,疑难病例种类,压根就是独树一帜的。
我自己作为内科医生,看过很多医院的疑难病例讨论。北京协和的病例是最有挑战性,最需要反复思考斟酌的。很多我压根想不到-----一选,二选,三选都不在内,甚至完全没头绪。
而其他医院的疑难病例讨论,真不是那么难想出的。哪怕不是我一选,也是我二选,三选考虑。
我看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刊物的疑难病例,才有时看到北京协和的气息。其实,新英格兰杂志的麻省总医院病例专栏还是偏教学病例。整体上不难想到。
为什么北京协和内科主治医师这么强?因为他们对医学生的临床培训要求很高,很扎实。
而这也是北京协和医院的医师们教学成果。他们得花很大精力去教学。
这就注定了他们在科研上做的不够好。
这也是饶毅老师讥讽北京协和系的原因之一。
北京协和的4+4的MD,因为有其他本科的学习经历(经济学、地质学、园林学),因此就有更广博的数学,物理学,动植物学等等基础知识。
在做好MD的临床培训后,前4年的学习经历就可以让他们后续的科研奠定一定的基础。
其实,做科研最重要的是数学知识(统计学)。而这恰恰是其他学科学习经历的要点。比如,经济学对数学要求就很高。
实际上,能来读4+4的MD,也是对从事医生工作有较大热情的。否则为什么来读呢?
有人说,这些人想着走卫健委体系,走行政。请问,中国卫健委体系的高官在什么时候要求过有临床工作经历?
某个意义上讲,北京协和的4+4的MD,大家最不满的是特权。
这其实要求的是:招考的透明化,规范化;以及后续的培训的规范化,透明化。
只要做到了这些,又有什么好反对的呢?
还是那句话,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下:为什么对MD要求看科研论文呢?
这合理吗?
而我们很多医学博士,其实是搞科研的医学科学博士(PhD),虽然很多人号称自己是同时拿MD+PhD;但同时拿MD+PhD, 这质量能有保障吗?
美国的MD可是4+4时拿到,而后续专科医生培训时,对拿PhD不是硬性要求。
我们的老百姓,其实要的是好好做医生,干好临床的MD,而不是挂羊头卖狗肉的PhD。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