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一名韩国女老板走进车间,她威胁120多名中国员工:“全部跪下,不跪的开除!”众人犹豫片刻,车间跪倒了一片…… 1995年春天,广东珠海瑞进电子厂的生产车间里飘散着刺鼻的松香味。120多名中国工人刚刚结束连续16小时的夜班作业,发青的脸庞在日光灯下泛着油光。 流水线上残留着焊锡丝的碎屑,角落里堆着没来得及清理的包装箱。这家韩资企业的生产线昼夜不停运转,工人们每个月最期待的日子就是发薪日——虽然到手的工资要扣除各种名目的罚款,但终究是糊口的保障。 韩国籍总经理金珍仙踩着细高跟踏进车间时,墙上的挂钟正指向下午三点。这位四十出头的女企业家妆容精致,左手无名指上的钻戒在车间日光灯下闪着冷光。 她的目光扫过疲惫的工人们,突然停在一个伏案打盹的女工身上。金珍仙抓起流水线上的电路板重重砸在操作台上,金属与木板撞击的巨响惊得所有人挺直了脊背。 "都给我跪下!"韩语翻译的声音在车间回荡,"不跪的人马上滚蛋!"空气突然凝固,工人们面面相觑。有人注意到金珍仙身后的保安正攥着橡胶警棍,有人想起上个月被扣掉的全勤奖。 第一个膝盖触地的声音响起后,陆陆续续有人弯下腰身,最终只剩下个瘦高的身影钉在原地。 这个倔强挺立的年轻人叫孙天帅,河南南阳农村走出来的打工仔。 他记得十六岁那年揣着皱巴巴的火车票南下,在建筑工地扛过水泥,在码头搬过货箱,手心的老茧比身份证还厚实。半年前应聘进瑞进电子厂时,他特意买了套新工装,以为这里会是人生转折点。 此刻他盯着韩国老板擦得锃亮的皮鞋,耳畔回响着老家父亲常说的话:"膝盖弯不得,腰杆折不得。" "中国人跪天跪地跪父母,凭什么跪你个外国人!"孙天帅的河南口音在鸦雀无声的车间炸响。 几个已经跪下的工人偷偷抬起眼皮,看见这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同事梗着脖子,工作服领口露出半截晒黑的脖颈。 保安冲过来拽他胳膊时,孙天帅甩开对方的手,自己扯下胸牌摔在操作台上。走出厂门时,他摸了摸裤兜里仅剩的23块钱,沿着栽满棕榈树的公路漫无目的地走,身后传来铁门关闭的闷响。 这场冲突在二十四小时内演变成轰动全国的事件,《大河报》记者王建国接到爆料后连夜赶到珠海,在城中村出租屋里找到正在吃泡面的孙天帅。 据1995年4月刊发的深度报道记载,当时仍有六名工友愿意作证,他们描述金珍仙日常管理中存在的体罚、辱骂和超额罚款等情况。 珠海市劳动监察支队当月突击检查发现,该厂确实存在每月强制加班超300小时、扣押身份证等23项违规操作。 孙天帅失业后的日子并不好过,他在拱北口岸天桥下睡过三夜,被巡警驱赶过五次,最窘迫时用公用电话向老家借过路费。 但媒体的持续关注让事件持续发酵,《工人日报》开辟专栏讨论外企劳工权益,《中国青年报》发起"尊严与面包"的全国辩论。迫于舆论压力,珠海市外经贸委当年6月暂停了瑞进公司的出口退税资格,银行也收紧了对该企业的贷款额度。 曾经机器轰鸣的电子厂在1996年春天彻底沉寂,厂区铁门上贴着法院封条,金珍仙在返回韩国前变卖了奔驰轿车。 而孙天帅的故事被编入中学思想品德课本,作家魏巍为他写下《挺直脊梁》的散文诗。这个倔强的河南小伙后来通过成人高考进入郑州大学,毕业后在《河南商报》当校对员,每天骑着二八自行车穿过郑州的梧桐街道。 二十多年后,当年下跪的工人李大勇在东莞开了家五金配件厂。他在接受央视《见证》栏目采访时回忆,那天孙天帅的背影让他想起老家村口的白杨树。 如今他的工厂墙上挂着《劳动法》全文,给每个新员工培训时都要讲珠海春天的故事。而在首尔江南区某写字楼里,六十五岁的金珍仙偶尔还会翻看旧相册,那张1994年电子厂开业典礼的合影上,中国员工们拘谨的笑容在彩色照片里依然清晰。 本文信息来源: 1.《大河报》1995年4月8日头版报道《不跪的中国人》 2.珠海市档案馆馆藏1995年劳动监察记录(档案编号:ZJ-LDJC-950307) 3.国家统计局《1995年度外资企业劳动纠纷白皮书》 4.央视纪录片《见证》2015年5月1日特别节目 5.郑州大学校友档案库孙天帅学籍登记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