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出马,就没有拐不走的孩子。”2010年,人贩子陈莲香2年内拐卖了46名儿童,被抓后,她竟说了一句人神共愤的话。“来钱快啊,为什么不干!”面对警察的盘问,人贩子陈莲香十分嚣张地讲到,一个个小孩在她眼中只是换钱的工具,没有丝毫人性可言! 2010年5月的江苏常州火车站,梅雨季的潮气黏在瓷砖地面上,60岁的陈莲香蹲在检票口,目光锁定在正在给孩子冲奶粉的年轻母亲身上。 她理了理褪色的蓝布衫,露出手腕上的银镯子——那是用第一个拐卖儿童换来的赃款所购。 "宝宝真乖,奶奶带你找妈妈。"陈莲香的手掌覆住3岁男孩的眼睛时,孩子父亲正在3米外的便利店买烟。 她熟练地将孩子夹在腋下,穿过拥挤的人群,在监控盲区换上提前准备的碎花围裙,混进出站的人流。 整个过程耗时2分47秒,与她"三分钟内完成拐带"的作案准则分秒不差。 这是她两年内第27次出手。警方后来在她的账本上发现,每个男孩标价5-8万元,女孩3-5万元,"健康活泼"的孩子能多卖两千元。 而账本最后一页用红笔圈着:2010年3月12日,因孩子哭闹不止,同伙王广发将其推入安徽某河,尸体至今未寻获。 陈莲香的拐卖网络像台精密运转的机器:表弟媳负责在医院产科蹲点,用"帮忙抱孩子"骗取产妇信任;侄子开的面包车专司跨省转运,车厢夹层里常备镇静剂和儿童服装;下线买家会在交易前发送"身高体重"的"定制需求"。 常州警方追踪到,她的"业务范围"覆盖苏、皖、豫三省,46名被拐儿童中,最小的出生仅17天,最大的12岁。 "抢孩子时要掐虎口,疼了就不哭;骗孩子用棒棒糖,比玩具管用。" 她在审讯室的供述被录成警示视频,那些被反复练习的拐带话术,让无数家长后颈发凉。 更令人发指的是,她会故意在拐卖地附近丢弃孩子的书包或玩具,误导警方追踪方向——这个细节,在2010年7月河南信阳的案件中,让一个家庭错失了最佳寻子时机。 2010年10月的抓捕现场,陈莲香正在给新拐的女孩梳辫子。 她抽屉里的"业绩表"显示,当月"销售额"达32万元,而这些钱被用来购买金首饰和保健品。 2011年6月的庭审现场,当法官宣读"有期徒刑十年零一个月"的判决时,旁听席上突然传来啜泣——那是被拐儿童李明的母亲,她至今仍保留着孩子失踪当天穿的红色小皮鞋。 这起案件并非个例,2009年河南"梅姨"案拐卖42名儿童,2013年山东"王某玲"团伙拐卖37名婴儿,这些案件共同勾勒出职业化拐卖的黑暗图景。 公安部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拐卖儿童案件中,60%的犯罪团伙具备成熟产业链,而人贩子的平均年龄超过50岁,利用"老年女性不易被警惕"的心理实施犯罪。 2013年的减刑通知让舆论哗然:因"认罪态度良好",陈莲香获减刑一年六个月。 2016年的假释听证会上,受害者家属代表举着"还我孩子"的血书抗议:"她毁掉46个家庭,却只坐了5年牢。"而此时,被拐儿童王小雨的父亲已在寻子路上奔波6年,走遍23个省份,贴掉17万张寻人启事。 假释后的陈莲香消失在公众视野,但她留下的创伤仍在发酵。 那些被拐儿童的家庭中,32%出现婚姻破裂,27%的父母患上抑郁症,15%的家庭因寻子耗尽积蓄。 正如《新京报》在报道中写的:"人贩子偷走的不仅是孩子,更是一个家庭的未来。" 2023年,当电影《亲爱的》原型孙海洋找到儿子时,距离陈莲香假释已过去4年。 在公安部"团圆"行动的DNA比对中,陈莲香案中的12名儿童得以回家,但仍有34个家庭在等待。 那些印在寻人启事上的照片,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褪色,却在每个父母的手机相册里永远置顶。 "人贩子的职业化,本质是对人性弱点的精准捕猎。" 陈莲香的故事,是贴在社会肌体上的一块烂疮:当拐卖成为"来钱快"的生意,当孩子被明码标价,暴露的是法律震慑力与道德底线的双重失守。 我们无法忘记她在审讯室的冷笑,更不该忘记那些在拐带中消失的童真笑脸。 真正的救赎始于两个共识:一是用最高量刑震慑犯罪——让"十年有期徒刑"不再是低成本的冒险;二是构建全民防拐网络——让每个公民都成为孩子的"保护盾"。 当法律的利剑足够锋利,当社会的警惕足够严密,才能让陈莲香们的"职业自信"彻底崩塌,毕竟,每个孩子的平安成长,才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文明底线。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中均使用化名) 创作来源: 澎湃新闻|《2年内拐卖46名儿童!这个女人贩子,被抓后说了四个字…》
猜你喜欢
五一放假,网友问田静:“孩子奶奶来看你们了吗?”田静的回复:“这个你得
2025-05-07
卫雪婷阿
街头采访,女孩的回答寒了多少父母的心,从头凉到脚跟采访者问:父母过得辛苦你觉
2025-05-07
马海明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