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42年6月,日军突然炮轰70军阵地,小战士滕建仁突围时跑上一条断头路,左右两

1942年6月,日军突然炮轰70军阵地,小战士滕建仁突围时跑上一条断头路,左右两边都是水塘,后边日军紧追不舍。

这是鹰潭流口那一战,他终身难忘。当时在鬼子炮火的轰炸下,他的战友一个个倒下,剩余的数人拼命突围,可也没有躲过敌人的扫射,他也不幸被打中。

但是疼痛没有让他倒下,他继续往前跑,可还是陷入了绝境,他没有犹豫,毅然带伤跳进了池塘。他是一个铁骨铮铮的人民战士,宁愿淹死,也不愿在鬼子的刺刀下屈服。

滕建仁当时已经抱着必死之心,即便跳进水里,敌人的炮火还是如雨点一样密集,耳边都是轰隆隆的炮火声,周边不停地溅起水花,稍不注意,他可能随时丧命。

但他没有放弃希望,他咬着牙一直向对面游去。还好援军及时赶到,在河对面牵制敌人,他才逃过一劫。

被救上岸时,滕建仁处于昏迷状态,他不记得自己是怎么到的医院,他醒来的时候就听说他背上中了两颗弹,做手术风险很大,建议他保守治疗。

他听从了医生的建议,休养后又生龙活虎起来。

滕建仁,1923年出生在湖南省的一个贫苦家庭,父母在家务农,因为经济条件拮据,滕建仁没读几天书就辍学了。

因为叔叔的影响,他对部队充满了好奇,他喜欢听战场上那些英勇杀敌的故事,他想和叔叔一样,做一个守护人民和祖国的战士。

入伍时滕建仁才14岁,对战场上的残酷全然不知,他喜欢吹号,一直想当一名好兵。可是当时抗日战争爆发,他随部队辗转到部队的前线。

第一次在战场上看到尸体遍横的景象,他心中有点胆颤。

他开始对叔叔还有那些奋勇杀敌的战士充满敬畏之感,因为他们真的是为了民族大义,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即便不敢杀人,但他也绝对不会当一个逃兵。

随着时间的流逝,滕建仁在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等诸多战役中不断成长,他不再像第一次上战场时那么木讷和青涩,他对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已经麻木了。

他目睹了自己的战友被鬼子扫射、刺杀,要想不再牺牲,他必须拿起武器,和鬼子进行殊死搏斗。他做到了,在1941年的上高会战中,他刺杀了3个鬼子,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战士。

上高战役在抗战中取得全面胜利,日军被我国的抗日铁军四面围击,宛如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因为我军人数的优势,日军被打出阴影,精彩程度震撼世界。

滕建仁所在的70军接到的命令是加强防务,他们在狙击点挖掘战壕,便于大家躲避日军的战火。

只要日军冲锋到了射程内,我方躲在战壕里的战士就开始用火力攻打他们,所以任日军怎么突围,都是遗尸遍布荒野。

尤其是和鬼子近身搏斗时,我方几个士兵攻击1人,日军很快被制服。

不得不承认,鬼子的刺刀技术很威猛,要不是我方人多势众,也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

面对日军对我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滕建仁一刀结束其性命已然是便宜了,更不会手下留情。

滕建仁参加的最后一场战争是1943年著名的常德保卫战。当时,常德由余程万的虎贲之师驻守,最后弹尽粮绝,全军覆没。

上级命令桃源河袱附近的滕建仁的70军给予敌人最后一击。

谁知,63师出了一个叛徒,让滕建仁所在的部队陷入了埋伏。在连长蒋荣的果决指挥下,他们反败为胜,突出重围。

但是,他们的死伤也很严重,只剩下8个人,滕建仁就是幸存者之一。

他也收获了2把机枪和步枪,还有呢子大衣和手表等战利品。他没有私吞,而是全部上交。

他的这种高贵的品质得到了领导的赞赏,又加上他在战场上的英勇,决定提拔他当排长。

这份荣誉是他用生命换来的,他受之无愧。可他却拒绝了,他说自己不适合管人,还是让他做一名好手吧。

都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可是滕建仁是个好士兵,却不想当将军。后来,他返乡从事农业生产,也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但是战场上留下的子弹仍然在他的身体里。

提起战争,他就热泪盈眶,仿佛看到战友倒在血泊中。战争是残酷的,我们一定要守护和平,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