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林海音父亲去世那年,她13岁,守寡的母亲只有28岁。三年后的一个夏夜,林海音看到母亲靠在父亲老同学韩叔的怀中,哭着说:“我有孩子......”半年后,韩叔与别人结了婚。 英子的父亲刚去世不久,母亲黄爱珍才28岁,守着一屋子的孩子和生活的压力。那晚的眼泪,是一个寡妇心底最软的地方。几个月后,韩叔娶了别人,母亲什么都没说,只是日子照旧过下去。 这一幕,深深刻在了林海音的心里,也成为她日后写作的源头。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出生在日本大阪,父母是从台湾来的。她三岁那年,随父母搬到了北京。父亲林焕文是个有学问的人,家里搬了九次,最后才落脚在北京南城的晋江会馆——那里成了她记忆中最浓重的地方,也成了她小说《城南旧事》的灵魂。 家里孩子多得数不过来,林母一个人带着前前后后九个孩子,还要忍受接连不断的噩耗:丈夫病逝,两个孩子相继夭折。家道中落,她却不曾喊苦,也不曾寻求娘家的帮衬。她收起了眼泪,把大宅换成了简陋会馆,佣人辞退,亲自操持家务。她常常告诉孩子们:“你们的爸爸还在,我们要像以前一样,堂堂正正地活着。” 那个倔强的寡妇,成了林海音心里最早的“女英雄”。 林海音也不服输。从小她就有股不认命的劲儿。她最爱的书是《小妇人》,最喜欢的角色不是温柔漂亮的艾米,而是像男孩子一样刚强的乔。乔说:“爸爸不在家,我要照顾这个家。”林海音也说过类似的话:“爸爸走了,我的童年也结束了。” 后来,她认识了夏承楹,一个安静的男青年。他不善言辞,写信像发电报,但每天都会为她买些小零食,留张纸条说:“晚上见。”两人渐渐走近,感情虽不轰烈,却细水长流。 结婚后,林海音随夫去了台湾,却始终放不下北京那片旧地。她开始写自己小时候的事,把童年的回忆一段段写进书里。《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那些故事听起来像家常便饭,却藏着她对逝去童年的无限惦念。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这句她写在《城南旧事》里的话,至今仍让无数读者动容。 她常笑自己写的都是“陈谷子烂芝麻”,可她就是爱这些细碎的小事,因为那是她最真的记忆。 直到八十多岁,她还在写,还说想写“孩子的玩意儿”。那年冬天,她病重住院,儿子夏祖焯抱着她去太平间。他说:“她带我来到这个世界,我也要送她走。”三周后,亲友们送她最后一程,朋友齐邦媛说:“每一个地方都是她的故乡,她永远都不会漂流。”
猜你喜欢
同学的爸爸去世后,她妈妈心情不好,同学就接妈妈去家里住。吃饭时,同学的婆婆说
2025-05-08
吴梓晨呀
五一放假,网友问田静:“孩子奶奶来看你们了吗?”田静的回复:“这个你得
2025-05-07
卫雪婷阿
街头采访,女孩的回答寒了多少父母的心,从头凉到脚跟采访者问:父母过得辛苦你觉
2025-05-07
马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