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战士李陶雄中弹后抢救无效,壮烈牺牲。他的遗体却在送往安葬途中两次掉落,护士郑英发觉不对劲,在打开塑料棺袋的一瞬间,眼前的一幕让人震惊! 那天傍晚,七号阵地炮火连天,李陶雄带着兄弟们往前冲,越军的炮弹像不要钱似的往这边砸。就在这时,他猛一抬头,看见一颗炮弹正朝他们扑过来。他身边一个新兵正低头猛冲,李陶雄来不及多想,一个猛扑把人压在身下。 “轰——!”炮弹炸开,李陶雄的后背瞬间被弹片打成了“血葫芦”,当场倒地不起。卫生员赶到后摸了脉,叹了口气:“没气了……”战友们含泪收拾遗体,用塑料袋裹好准备送去烈士陵园。 可怪事就发生了——车才开出去两里地,遗体“嗖”地一下从车上滑下来。护士郑英赶紧带人抬回去,心里却觉得有点不对劲。谁知刚放稳,车刚动起来,塑料袋又滑了下来。 郑英越想越觉得不对,壮着胆子拉开拉链一看,顿时头皮发麻——李陶雄脸上血糊一片,可身上还有温度,胳膊腿也没僵!她赶紧喊军医过来,一听,胸口居然还有“突突”的心跳声! 这一喊,整个部队都炸了锅!驻地首长火速调来直升机,把李陶雄送往南宁303医院抢救。医生打开衣服一看,全身扎了二百多块弹片,最危险的一块距离心脏不到一厘米!伤口都开始生蛆了,白花花的小虫子在血肉里蠕动,光挑虫子就挑出九十多条。 医院连着五十多天不熄灯,李陶雄靠着八瓶血、无数药品、几个护士轮班照顾,竟然活了下来! 等他睁开眼,已是七月末。他不问伤情,第一句话竟是:“七号阵地拿下来了吗?” 湖南老家的村子早收到“烈士通知书”,连碑都刻好了,乡亲们正准备追悼会。突然电报传来消息:人活了!全村人哭笑不得,连夜进祠堂给祖宗磕头。 李陶雄命是捡回来了,但代价也大——浑身有140多块弹片取不出来,左眼失明,右眼重影。医生建议锯掉坏死的左胳膊,他死活不答应:“宁可疼死,也不能当废人。” 换药时麻药不够,他咬着毛巾硬扛,疼得直冒虚汗也一声不吭。两年后,他终于能拄着拐杖下地走路。 组织上安排他住进桂阳县干休所,过上相对安稳的日子。部队每逢过节都会带着油米来看望他,他总说:“比起那些埋在南疆的弟兄,我能喘口气就是福。” 他住的小楼是县里特批盖的,客厅墙上挂着两样东西最显眼:一张黑白老照片,是战前全连的合影;另一样,是压着烈士证明书的一排军功章——一等功、二等功,金灿灿一大片。 学校请他讲课,学生问:“李爷爷,您后悔当兵吗?”他笑着拍拍胸口说:“这里头埋着上百块铁疙瘩,那是我最好的勋章。” 据说,像李陶雄这样被宣判牺牲、最后又奇迹生还的,全军不过二十人。他身上的弹片如今还存在军事博物馆里,是那段血与火历史的见证。 如今,李陶雄年纪大了,但每天拄着拐杖在院子里溜三圈,腰板挺得比小伙子还直。他说:“这身伤,就是我活着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