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飞一年仅盈利13亿,还不如洛马一个季度,有人就疑惑了,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实话实说,洛马是一个纯粹的商业公司,而成飞则是军工,有报价限价,能赚这么多很不错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成飞2023年749.68亿营收中,每赚100元只有3.2元能装进利润口袋。这个数字放在消费电子行业连代工厂都不如,却是中国军工数十年来的常态。 军代表审价时的操作堪称工业界的"庖丁解牛",从钛合金铆钉到隐身涂料,每个零件的成本都要对照采购发票,连螺丝刀的折旧费都按小时计算。 这种近乎苛刻的成本核算,让卖装备的定价利润率被死死卡在5%红线,相比之下F-35单架1.5亿美元的售价里,洛马能切走34%的纯利润蛋糕。 美国五大军火商在华尔街敲钟时,成飞正在为新型无人机首飞倒贴研发费。2023年成飞管理费率压到1.86%,研发投入却始终维持在营收的1.4%。 这种"勒紧裤带搞创新"的生存哲学,让翼龙无人机在国际市场杀出血路,却也让企业账本常年游走在盈亏边缘。反观洛马,去年光游说国会就花了1500万美元,公司股价涨幅是军工投入的三倍。 军品审价机制才是真正的利润黑洞。从特种钢材采购到风洞试验工时,每个环节都要接受军代表的"显微镜式"核查。有工程师调侃,给战斗机喷隐身涂料的毛刷损耗都要精确到毫米级报价。 这种严苛制度下,成飞去年747亿航空产品营收,硬是被7.4%的毛利率削得只剩55亿毛利。更绝的是价格追溯机制——哪怕五年前交付的战机,只要审计发现某颗螺丝钉报价高过市场价,企业就得把差价连本带利吐出来。 国际市场的欢迎程度也不一样。洛马手握78国订单吃着军火红利,成飞的翼龙无人机却因"五眼联盟"围堵难以叩开西方市场。 这种不对等竞争下,中国军工硬是靠14.4%的净利增速,把隐身涂层良品率做到99.7%,让歼-20年产突破三位数,已经是非常不错了。 站在2025年的历史节点回望,13亿净利润既是镣铐也是勋章。当洛马为股东分红焦头烂额时,成飞车间的老师傅们正在攻关六代机的陶瓷基复合材料。这种战略定力的代价,或许就是财报上那个"寒酸"的数字——但它撑起的,是一个大国挺直的钢铁脊梁。 军工迷们怎么看这场没有硝烟的利润战争?如果开放军火出口,成飞能否再造十个洛马?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