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开国少将钟伟病重住院,大将黄克诚去看他。聊天时,黄克诚问钟伟,老家还有什么人没有? 钟伟说:“儿女都在老家务农,还有三个孙子,两个孙女,也都在农村。” 钟伟,1911年10月26日生于湖南平江县三阳乡甲山村,家境贫寒,父母是地道的农民。1928年,受平江起义影响,他加入共青团,1930年转为中共党员,并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红军时期,他从宣传员干起,历任红三军团第三师宣传队队长、特务连政治委员、第四师十一团俱乐部主任。1933年,他升任红十二团政治委员,参与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长征途中,他担任红三军团第四师宣传科科长,组织宣传鼓动,激励士气。1935年,他任红十五军团第七十八师政治部主任,次年转任第七十三师政治部主任,参与东征、西征,身负53处伤疤。 抗日战争爆发后,钟伟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担任新四军游击支队政治部主任。1939年,他率新四军第三师第十旅二十八团,在苏北打击日伪军。1940年升任第十旅副旅长,1942年指挥淮海军区第四支队,巩固根据地。他还曾代理苏北抗日大学第五分校校长,培养革命骨干。 解放战争中,钟伟在东北战场大展身手。1946年,他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第五师师长,1948年升任第十二纵队司令员,参与辽沈、平津战役。1949年,他指挥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九军,在青树坪战役中因通讯失误导致第146师损失惨重,但靠山屯战役中灵活指挥,赢得“中国巴顿”美誉。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广西军区参谋长、解放军防空军司令部参谋长、北京军区参谋长。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钟伟性格耿直,作战勇猛,但也因几次失误留下遗憾。红军时期,他因作战失误被降职。抗战期间,他擅自撤离阵地,险些导致上级被俘,受到留党察看处分。青树坪战役的失利也为他的履历蒙上阴影。1955年授衔时,他对少将军衔不满,曾公开表示不如把军衔给狗戴。1959年,他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为彭德怀辩护,被贬至安徽省农业厅。1979年平反后,他恢复名誉,1982年离休,享受副大军区职待遇。 钟伟一生严于律己,尤其在对待家人时,从不利用职权谋私利。他的长子钟赉良一直生活在平江农村。1949年,钟伟率部攻入长沙,钟赉良希望父亲帮忙找工作,钟伟断然拒绝,说:“不能搞特殊,你就是个种田的汉子。”钟赉良最终回乡务农,直到2011年去世。他的孙女钟水霞1978年想进城工作,钟伟同样拒绝,叮嘱她靠自己努力。她后来考上师范大学,成为教师。孙子钟新生想通过爷爷关系参军,钟伟要求他自力更生,钟新生最终成为木匠。另一孙子钟社生1978年参军,在黑龙江当铁道兵三年半,领导想留他,钟伟却写信给部队,说:“锄头拿得稳,种田是根本。别搞特殊,让他回家努力。”钟社生复员后回农村种地。 钟伟对亲属同样严格。1979年,他的堂弟因偷牛被判五年,县里询问意见,钟伟电话中说:“改判七年,谁敢说情!”他的家风不仅体现在拒绝走后门,还体现在清贫生活中。他退掉组织安排的飞机票,极少用公车,从不维修故居,唯一遗产是一口锈迹斑斑的军用物资箱。 1984年春,钟伟因病住院,黄克诚前往探望。黄克诚问起钟伟老家亲人,钟伟回答,儿女和孙辈都在农村务农。这句话让黄克诚感慨万千。他知道,钟伟的家人留在农村,不是因为条件限制,而是他坚持原则,不允许家人借他的地位谋利。黄克诚称赞钟伟的廉洁,感慨他的家风在老战友中独树一帜。 钟伟于1984年6月24日病逝,享年73岁。他留下遗嘱:不办追悼会,不补发薪金,骨灰撒回平江天岳书院,那里是平江起义的起点,也是他革命生涯的开端。家人遵嘱,将骨灰撒在书院旁的土地上,与故土融为一体。 钟伟的事迹通过文献和文学作品流传。《亮剑》中丁伟和李云龙的部分形象取材于他,展现了他的勇猛与耿直。他的故事被收录于《党员学习文摘》等刊物,激励后人。他的故居至今简朴,锈迹斑斑的物资箱成为他清贫一生的象征。他的精神影响深远,提醒人们,真正的革命者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更在生活中坚守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