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几乎所有国家在成为发达国家后,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会慢慢的去工业化? 其实这就跟人有钱了就不爱干体力活的道理一样,国家富了也会琢磨着“转型”。 这其实也是资本主义的“天生缺陷”。这体系从根子上就解决不了资源分配的问题。就拿美国来说,1%的人攥着全国40%的财富,钱都扎堆在少数人手里,实体经济自然就成了“后妈养的”。 资本家发现,与其辛辛苦苦干工厂,不如把钱扔进金融市场——股票、债券、期货这些虚拟经济,来钱快还轻松。美国金融业利润占比从80年代的20%飙升到2002年的45%,而制造业却像被抽了筋,铁锈地带的工厂成片倒闭,底特律直接破产,成了“鬼城”。这种“脱实向虚”的操作,说白了就是资本在“嫌贫爱富”。 再看工业本身的“苦日子”。钢铁、汽车这些传统工业,看着风光实则是“吃力不讨好”。建个钢厂得投几十亿,辛辛苦苦干十年才回本,还得忍受环保部门三天两头上门找茬。而华尔街的金融精英们,敲敲键盘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这种对比下,资本自然脚底抹油——美国制造业占GDP比重从1965年的28%暴跌到2020年的8.4%,而金融业却翻着跟头往上蹿。更要命的是,全球化给了资本家“跑路”的机会。耐克把工厂搬到越南,通用把生产线迁到墨西哥,本土工人只能望着空荡荡的厂房叹气。这种“产业外包”就像慢性毒药,慢慢掏空了发达国家的工业根基。 还有个关键因素,就是“人往高处走”的本能。发达国家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后,谁还愿意去工厂拧螺丝?德国能保住制造业,全靠“双轨制”职业教育,让年轻人觉得当技工不比坐办公室差。可其他国家没这觉悟,年轻人都扎堆考金融、计算机,制造业招工比登天还难。更麻烦的是环保压力——欧洲对碳排放管得死死的,炼一吨钢的成本比发展中国家高3倍,企业只能关门大吉。 不过,去工业化也不是全坏事。美国虽然丢了制造业,却靠硅谷的高科技和华尔街的金融霸权继续当老大。德国在保住制造业的同时,也在搞工业4.0,用机器人替代人工。但这条路走起来也危险——过度金融化会像2008年金融危机一样,把整个经济拖进深渊。而那些过早去工业化的国家,比如拉美国家,最后都掉进了“中等收入陷阱”,产业上不去,服务业又撑不起经济,只能在贫困里打转。 说白了,去工业化是发达国家的“成长烦恼”。有钱了想过得轻松点,结果发现轻松日子也有代价。现在大家都在找平衡——美国喊着“制造业回流”,德国坚持“工业4.0”,中国则在努力避免“脱实向虚”。未来的世界,谁能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间找到黄金分割点,谁就能真正笑到最后。这就像下棋,只盯着眼前的“快钱”不行,还得有长远的战略眼光。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