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王建安跑遍全国辛苦做完调查后,准备向陈锡联汇报工作,却吃了个闭门羹。理由是:陈锡联太忙了。王建安听到后,火气直冲脑门!“他忙?怕是升个官就摆起臭架子了吧!” 提起王建安和陈锡联的名字,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 两位都是开国上将,都出身湖北红安,都是曾为国家的事业披荆斩棘、浴血奋战过的响当当的大人物,而且还曾一同经历过生死,可以说是有着深厚的友情。 但在这两位有着非同一般情谊的大人物之间,却曾发生过一起“险些绝交”的事件。 时值1976年,王建安刚刚结束山东的调研工作返回北京,准备和自己的老朋友陈锡联谈一谈相关工作情况,不料却被陈锡联的秘书胡炜拦在了门外。 胡炜用强硬的态度对王建安说到:“副总理工作繁忙、日理万机,抽不出时间来见你,如果有事就写封材料,我会代为转交。 王建安本来是个直性子,听到这话顿时火冒三丈,心想陈锡联升了官竟然对他摆起了“官架子”。要知道,他和陈锡联可是过有生死之交的友情。 这段生死之交的友情还要从1935年说起,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北上,王建安率领的部队转而向茫茫的大草原进发,在第二次穿越草地时,时任十一师师长的陈锡联的腹部被土司放的冷枪击穿了。 为了不耽误军队的进程,陈锡联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包扎,然后就一直咬牙坚持着紧跟部队的步伐,但由于伤势实在过重,加上当时是九月中旬,秋风萧瑟,环境恶劣,陈锡联很快就体力不支昏迷了过去。 王建安看到后,立即找来一匹马,亲自把陈锡联驾到了马背上,为了防止昏迷中的陈锡联掉下来,还找来了一根绳子绑住了他,在艰难的行军路上,王建安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直到陈锡联逐渐好转,部队走出大草地。 两人既是生死之交再加上王建安虽然是开国上将,但为人处事一直低调,从来都不摆架子,平日里他也时刻提醒自己“革命领导人不能总是高高在上,这样会脱离实际,站不稳根基,成为瞎指挥的官。” 所以他平素最反感的就是形式主义,搞虚的东西。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傲骨没傲态的王建安自然也希望自己的莫逆之交和自己一样,是个不弄虚作假,大搞形式主义的人。结果没想到陈锡联竟然一升官就跟自己搞这一套。 一想到这,原本兴致勃勃的王建安顿时怒上心头,气不打一处来,于是气冲冲地对胡炜说到:“升个官就摆起臭架子来了!你跟他陈锡联说,他忙,我也不是个闲人,他今天要是不见我,以后永远别见了,老死不相往来最好。”王建安说完气愤地扭头就走。 胡炜此刻突然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于是立马将情况报告给了陈锡联。 陈锡联听后,无奈苦笑。职位越高,责任也就越大,如今自己身居高位,责任大担子重,政务堆积如山,他忙的晕头转向,恨不得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为人民服务的事情上,所以才叮嘱秘书胡炜如果没有十万火急的事情就一律拦在门外,这才有了前面王建安被拦的一幕。 陈锡联也很清楚这个昔日对自己有过救命之恩的老朋友脾性如何。于是马上让胡炜去联系王建安,称自己“请”王建安与自己见面汇报工作。 但脾气执拗的王建安此刻还在气头上,并不买陈锡联的账。 与此同时,王建安自己也知道,汇报材料还在他手里,所以他最多拿不愿前去的借口撒撒气,不可能真的不去。 而陈锡联也知道王建安对待工作的态度一直都是亲力亲为、一丝不苟,所以王建安一定会来。果然,在胡炜多次转达歉意后,王建安终于松了口,答应赴约。 当王建安走进陈锡联办公室的那一刻,才知道是自己错怪了陈锡联。 陈锡联的桌上文件堆积如山,眼睛也熬得通红,王建安看到后顿时对自己的言行追悔莫及,觉得自己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汉,气量有点小了。 反观陈锡联,倒是依旧和以前一样,并没有身居高位便盛气凌人。看到王建安一行人进来,立马笑着起身去迎接,一边询问他们的近况,一边忙前忙后为他们端茶添水。 误会解开,王建安认真地与陈锡联交流了工作,也理解了陈锡联是真的由于工作太忙,才会嘱咐秘书退掉不必要的会面。 于是三两好友,一壶清茶,小酌半晌,愉快地聊起以前的峥嵘岁月。 鲁迅先生说,“正如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1980年,王建安在北京病逝,家人遵循医嘱,低调举办葬礼,没有声张,也没有开追悼会,将他葬在了一心向往的故土。 生前为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而奋斗,处理身后事也要同一切腐朽思想、同一切旧风陋俗决裂,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作风实在让人钦佩。 一段时间后,王建安逝世的事情才传到了陈锡联的耳朵里,他马上打电话给王建安的妻子,询问为何不告知他参加追悼会,在得知王建安没有办追悼会后,陈锡联忍不住红了眼眶。 斯者已逝,活着的人对死者的最好的纪念,不在于参加各种悼念活动,而在于学习他的崇高思想和优秀品质,继承他的遗志,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王建安和陈锡联都是名副其实的民族英雄,不管他们的职位如何变化,一颗为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和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却从来没有变过。 也正是有他们这样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人,国家才能繁荣富强、蒸蒸日上。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