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男子20岁时,和父母大吵一架,就离家出走,30多年来,对父母不闻不问,甚至母亲离世都不回来奔丧,后来父亲离世,叔叔让他回来商量骨灰落葬的事情,他回来了,竟然只是取走了父亲的存款,然后又一走了之,叔叔无奈之下起诉侄子。
高小山的故事在村里传得沸沸扬扬。那是一个二十岁的青年,年轻气盛,放荡不羁,离家出走那天,和父母大吵一架后头也不回,彻底消失在他们的生活中。
那时的高小山,正处于叛逆的年纪,父母无论怎么劝解、规劝,他都充耳不闻。高父高母的心血和期望,似乎在他眼里并不值一提。对他们的爱,他没有任何感激,反而因无数的冲突和争吵,将自己从这个家彻底隔绝。
他离开那天,留给父母的只是满心的悔恼和无尽的思念。高父高母的生活就此改变,他们无法放下儿子,更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自责和遗憾。无论岁月如何流转,那份对儿子的牵挂与期待,始终没有消散。
母亲整日以泪洗面,思念成疾,甚至在临终之际,还在等待那个已经三十多年未曾露面过的儿子的归来。而高小山,从未回头过一次。
这份深深的遗憾,也让高父的心彻底寒了。他开始将儿子从自己的世界中逐渐剔除,面对亲戚时,他甚至不再提起自己的孩子。尽管如此,每当夜深人静,他还是难以抑制那份血浓于水的思念,心里空落落的,仿佛永远缺少了什么。
然而,这一切的变化并没有影响到高家强。作为高小山的叔叔,他一直站在亲情与责任的最前端,默默守护着这份已经破碎的家。
高家强几乎把哥哥嫂子的晚年照顾得无微不至,哥哥生病住院时,他是唯一一个在床前守夜的人。所有的苦与累,所有的疲惫,他都一肩挑起,从不抱怨,直到哥哥咽下最后一口气。
哥哥临终时的眼神,依然盯着那个永远未曾出现的儿子。高家强深知,哥哥心里最牵挂的,依然是那个远方的孩子。虽然多年未曾联系,但哥哥那未曾瞑目的双眼,总在高家强心中萦绕。
他清楚知道,这份未了的亲情,必须有人来继续承担,不能让哥哥的遗愿无人接过。于是,他开始四处寻找高小山,希望能够解决哥哥后事的安置问题。
终于,经过数月的努力,高家强终于联系上了高小山。当时,他心里的一块大石终于落了地。高家强带着几分期待,甚至怀着哀求的语气,努力劝说高小山回来,商量哥哥的骨灰安放问题。然而,现实再次狠狠给了他一个耳光。
高小山回到了家,却对一切视若无睹。他没有对亲父表示任何关心,甚至连一句安慰的话都没有。他径直走向父亲的存折,将里面的钱全数取走,然后便像一阵风一样消失无踪。
此刻的高家强,心中满是愤怒与失望。他并非为了遗产,而是希望高小山能够尽一点孝心,给予亲人最后的安慰和尊重。可是,那个冷漠的举动,让他彻底心寒。
高家强从未想到,自己多年如一日的努力,竟然换来了如此的绝情与冷酷。他对家人的付出,换来的只是高小山的一次次无视,甚至连父母临终的那份深情,他都视而不见。面对亲生父母的离世,他选择的,却是最自私的做法。
高家强心头的愤怒与失望,积压得无法承受。为了给哥哥一个交代,他决定要为自己和已故的哥哥争取一份公道。
他将高小山告上了法庭,要求法院判决哥哥遗产的继承权归自己。虽然高小山在法庭上出示了《民法典》,声称自己是法定继承人,但这场诉讼远非单纯的遗产争夺那么简单。法庭不仅仅看血缘关系,更看每一个继承人是否履行了对父母的赡养义务。
三十多年,作为唯一的儿子,高小山却从未尽过孝道。他逃避责任,选择漠视父母的生死,甚至在父母生病、临终时,也从未出现过。
法律明确规定,子女有扶养父母的责任。如果子女年老、患病时,未尽扶养义务,情节严重的,可以受到法律的追究。而高小山显然不懂,这份父母养育自己的责任,最终并不单纯是为了继承遗产,更是一份道德义务,甚至法律责任。
法院最终的判决,给高家强带来了胜利。高小山失去了继承权,而高家强,作为实际承担了父母赡养责任的人,得到了父亲遗产的继承权。这不仅仅是对高家强多年辛劳的肯定,更是对孝道精神的坚守与彰显。
高小山的冷漠与无情,最终以法律的方式得到了回应。这场诉讼,给了高家强一个公正的结果,也给社会敲响了警钟——责任与权利,永远是紧密相连的。
信源:上海一中法院—2025年5月26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