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美国要顶不住了!美媒:美国正遭受中国制造最严重的第二次冲击。不得不说这次纽约时报的文章正是应景,7月15日纽时发表《「中国冲击2.0」比上一次严重得多》之时,刚好是中国发布2025上半年GDP数据同一天,这俩一对比,简直就和美媒反思与经验总结,然后开出一个错误药方的典型。 先说说这“中国冲击2.0”是咋回事。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代,中国靠廉价劳动力和开放政策,成了“世界工厂”,大量低价商品涌入美国,导致美国部分制造业岗位流失,这就是“中国冲击1.0”。 但那时候中国主要做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像纺织、玩具这些。可现在不一样了,中国正从“世界工厂”向“创新高地”转型,在高科技领域发起挑战,这就是“中国冲击2.0”。 这次冲击的核心,是中国在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航空航天等前沿领域的快速崛起。就拿新能源来说,中国的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在电动车和电池领域已经做到全球领先。 美国第三大电池供应商Powin破产,前三大债主里就有中国的青岛中集普威和宁德时代,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在新能源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的高科技突破可不只新能源。清华大学研发的高温气冷堆核能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标志着中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还有量子计算机、深海钻机、无人机等领域,中国都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些技术不仅提升了中国的产业竞争力,还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再看看美国的反应。美媒把中国的发展视为“冲击”,甚至渲染“威胁”,但实际上,中国的发展是基于自身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并非刻意针对美国。 美国政府为了应对所谓的“冲击”,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大而美”法案,提前终止清洁能源税收抵免,限制中国企业在美业务。但这些政策不仅没能有效阻止中国的发展,反而给美国本土企业带来了负面影响。例如,美国电动车税收抵免政策的取消,导致特斯拉、福特等车企销量下滑,进而影响了中国电池供应商的业务。 更讽刺的是,美国一边限制中国企业,一边又不得不依赖中国的技术。英伟达H20芯片获准对华出口,就是中美贸易谈判的一部分。这说明,在全球化的今天,中美经济相互依存,完全脱钩是不现实的。 其实,部分美媒也意识到“中国冲击”论的片面性。有文章指出,“中国冲击”对美国就业的影响被夸大,实际增加了美国的整体就业和消费者福利。 中国的廉价商品降低了美国企业和消费者的成本,刺激了其他行业的需求和就业增长。例如,美国中西部和南部的制造业岗位减少,但服务业岗位在沿海地区和高科技中心大量涌现。 美国制造业的困境,更多是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和自动化进程的结果,而非单纯由中国竞争导致。上世纪7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美国工厂岗位因技术进步和消费需求转移已大幅缩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这一下降趋势并未突然加速。如果美国一味归咎于中国,而不进行自身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只会陷入保护主义的误区。 在应对“中国冲击2.0”的问题上,美国应该采取更理性的策略。其一,加强与盟友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而不是用高关税惩罚盟友。 其二,加大对本土科技研发的投入,培养创新能力,而不是试图通过限制中国来维持自身优势。其三,推动中美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在竞争中寻求共赢,而不是走向对抗。 中国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中国冲击2.0”并非威胁,而是全球经济格局演变的必然结果。美国与其一味抱怨和遏制,不如正视自身问题,积极调整策略,以更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参与全球竞争。 只有这样,美国才能在新时代的经济浪潮中保持竞争力,而不是陷入“冲击”的焦虑中无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