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对中国出手?7月22日,印度宣布对中国化工原料苯胺继续征收整整5年反倾销税! 印度此举的背后,是其保护本土产业、减少对中国依赖的战略考量。根据印度财政部发布的通报,此次反倾销税针对不同中国生产商设定了差异化税率,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36.90美元/吨,其他中国生产商则高达121.79美元/吨。 这一决策源于印度商工部的日落复审调查,该调查认为,若取消现行税收措施,中国苯胺的低价出口可能对印度本土产业造成持续压力。 从贸易数据来看,印度对中国苯胺的依赖程度之深不言而喻。作为中国苯胺最主要的出口市场,印度在2023-2024财年进口的苯胺中,近30%来自中国,且进口批次较前一年增长13%。 这种依赖源于印度石化产业结构的短板——其下游化工品产能不足,难以满足国内需求,长期以来不得不依赖进口填补缺口。 然而,印度近年来推动的“印度制造”战略,正试图改变这一局面,通过贸易保护手段扶持本土产业发展,苯胺反倾销税的延续正是这一战略的具体体现。 对于中国而言,印度的这一举措无疑会对苯胺出口企业造成冲击。作为全球苯胺生产大国,中国的产能和技术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印度的高额关税将削弱这种优势,增加企业的出口成本。 不过,中国并非没有应对之策。历史数据显示,中国在面对类似贸易摩擦时,往往会依法采取反制措施。例如,2024年2月,中国商务部曾对原产于印度的邻氯对硝基苯胺继续征收5年反倾销税,以回应印度此前的贸易限制。 这种对等反制的做法,既符合WTO规则,也能有效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值得关注的是,中印贸易摩擦的背后,还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因素。 近年来,印度在经贸领域频繁对中国采取限制措施,从以“国家安全”为由驱逐中资手机应用,到对光伏等新能源产品出台限制政策,其背后既有保护本土产业的考量,也有配合美国“印太战略”、制衡中国的意图。 然而,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中印经贸合作的大局,也可能对印度自身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例如,苯胺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其进口成本的上升可能导致印度下游产业竞争力下降,进而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面对印度的贸易保护举措,中国企业也在积极寻求应对之道。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提高技术含量,增强产品的竞争力,以应对关税壁垒;另一方面,拓展其他市场,如俄罗斯等新兴市场,也成为降低对单一市场依赖的有效途径。 此外,中国政府也将继续支持企业依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WTO等多边机制解决贸易争端,为企业营造公平、稳定的国际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