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苏联对中国宣战,得知消息的周总理连忙将毛主席叫醒,斟酌再三后,毛主席接连下达了三条指令。 珍宝岛冲突后,苏联吃了亏,面子上挂不住。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是勃列日涅夫,是个强硬派。他们一边往中苏边境疯狂增兵,陈兵百万,坦克、大炮、飞机一眼望不到头;另一边,开始在国际上放风,说要对中国的核设施搞一次“外科手术式核打击”。 这是什么意思?说白了,就是想用几颗原子弹,一劳永逸地废掉我们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核反击能力。他们甚至通过驻美大使,去试探美国的口风,问要是他们对中国“动手术”,美国管不管。这消息传回来,可把中南海的大人物们给惊着了。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边境摩擦了,这是赤裸裸的核讹诈,是悬在中国头顶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整个夏天,全中国都笼罩在一种极度紧张的备战氛围里。城市里到处在挖防空洞,重要工厂和单位开始向山区转移,大批的城市人口也疏散到了农村。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现在咱们很难体会,但在当时,每一根神经都紧绷着。 事情在8月份达到了顶点。据后来解密的资料,苏方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的信息越来越危险,大有一言不合就要动手的架势。一天深夜,一份万分紧急的情报送到了周总理的案头。情报的具体内容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指向一个结论:苏联可能真的要动手了。 情况十万火急,周总理不敢有丝毫耽搁,连忙赶到了毛主席的住处。那时候毛主席年事已高,习惯晚睡晚起。但事关国家存亡,周总理也顾不上了,直接叫醒了主席。 根据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毛主席听完汇报后,他沉默了很久,一直在抽烟,一支接一支。屋子里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这种沉默,不是犹豫,而是在进行一场“脑内风暴”。他要从最坏的可能性出发,为四万万同胞找出一条生路。 熟悉毛主席风格的朋友都知道,他这个人,越是到危急关头,越是冷静,甚至能从绝境中看出一点幽默感来。他曾说过:“原子弹有什么了不起?你打你的原子弹,我扔我的手榴弹。” 这不是狂妄,这是一种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 终于,烟雾缭绕中,毛主席缓缓开口,接连下达了三条指令。这三条指令,没有豪言壮语,却字字千钧,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走向。 第一条指令:立即将全军、全国都带入一级战备。 这条命令的核心是“准备打仗”。毛主席的原话大概是,要“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九个字,成了之后十几年中国的基本国策。他要求,从中央到地方,所有指挥班子都不能集中在一个地方,要分散开,甚至进入战时指挥位置。各大军区的部队,要立即疏散,不能扎堆。尤其是我们的核力量,必须保证在敌人第一波打击下能生存下来,能有还手的能力。 第二条指令:马上联系苏联方面,表达我们愿意谈判的意愿。 这第二条指令,就非常有意思了,也最能体现毛主席的战略智慧。在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的时候,他想到的不是硬碰硬,而是主动伸出橄榄枝。 当时中苏之间所有官方联系几乎都断了。怎么联系?毛主席指示,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包括让外交部发电报,甚至是通过一些东欧国家的朋友传话,告诉苏联人:我们之间是有争议,但这些都可以摆到桌面上来谈,没有必要兵戎相见。 第三条指令:将苏联准备对我们进行核打击的消息,有意地“泄露”出去,尤其是要让美国人知道。 如果说前两条指令是“防守”和“谈判”,那这第三条,就是神来之笔了,是真正的大国博弈,是地缘政治的乾坤大挪移。 毛主席很清楚,当时的世界是美苏两极争霸。中国虽然弱,但也是重要的一极。苏联想对中国动“核手术”,最在意的就是美国的态度。如果美国默许甚至支持,那苏联就真的可能动手。 所以,必须让美国人知道这件事的严重性,并且要让他们明白,一个被控制的中国,绝对不符合美国的利益。 尼克松政府收到这个消息后,也坐不住了。他们经过研判,认为绝对不能让苏联一家独大。一个强大的中国,可以成为牵制苏联的重要力量。于是,美国一方面通过媒体谴责苏联的战争威胁,另一方面也通过秘密渠道向苏联发出警告,表示“严重关切”。 美国人的这个态度,基本上就宣告了苏联“外科手术”计划的破产。勃列日涅夫再强硬,也不敢冒着跟美国彻底翻脸的风险,来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