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要出大事,要打大仗了!
就在17日,英德签了“友好条约”,说白了,其实这就是军事战略同盟,在遭到军事打击后相互援助,但是他们本来就是北约成员国,针对军事行动的内容和这个协定几乎相同,这难道不是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这份协议内容看似简单,实则透露出英德在欧洲安全事务上的某种新动向,英德同为北约成员,北约的第五条款明确规定:任何成员国遭受攻击,其他成员国应视同遭遇攻击,采取必要措施进行集体防御。
既然北约框架下已有此保障,英德单独签署军事同盟协议,不免让人觉得重复且多余,仔细观察,英国脱欧后,欧洲安全格局开始出现微妙变化。
英国不再是欧盟内部的“重量级”成员,德国和法国则加快步伐试图主导欧盟事务,英德此举或许反映出双方在北约之外,谋求更灵活、更自主的安全合作形式。
英德“友好条约”或被视作试探性的信号,表明欧洲传统大国在安全事务上寻求更独立的声音,试图减少对美国军事保护的完全依赖,尤其是在美国战略重心转向印太地区的背景下,欧洲国家感受到更多安全压力,期望建立更自主的防御机制。
自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以来,欧洲传统强国之间的权力平衡发生显著变化,英国曾是欧盟内重要的制衡力量,脱欧后,这一力量空白由法国和德国共同争夺主导权。
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秉持务实稳健的路线;法国总统马克龙则频繁对欧盟改革提出激进建议,强调欧洲的战略自主权,两国虽在诸多议题上保持合作,但在如何与美国关系、如何应对全球竞争等问题上存在不同侧重。
而英国脱欧后,一方面希望保持与欧洲大陆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又积极寻求“全球英国”战略,重塑其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
英德新协议反映出这种复杂的动态:尽管英国不再是欧盟成员,但仍愿与德国保持紧密军事联系,试图在欧洲安全体系中保留影响力。
这也说明,欧洲并非外界想象的那样和谐一致,内部存在明显的战略分歧与竞争,英德协议是这种矛盾的具体表现之一。
不久前,法国总统马克龙访问东盟四国,积极推动欧洲在亚洲的影响力,试图为东南亚国家提供除中美之外的“第三选择”,这次访问体现出法国试图提升欧洲全球战略地位的意图。
马克龙希望通过经济合作、科技交流和安全对话,吸引亚洲国家更多地考虑欧洲作为战略伙伴,减少对中美两强的过度依赖,这反映了欧洲国家内部对未来国际秩序的担忧及探索多极世界中“战略自主”的迫切需求。
,这种努力并未获得亚洲多国的热烈响应,东盟国家普遍希望平衡大国关系,避免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欧洲的介入显得相对有限且不确定。
尽管如此,法国和德国仍坚定推动欧盟对外战略自主,试图摆脱过度依赖美国的现状,不可否认,北约作为跨大西洋安全合作的核心,美国在欧洲安全事务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领导角色。
绝大多数欧洲国家在军事和安全上依赖美国的力量保障,但近年来,美国战略重心向印太转移,对欧洲安全的关注有所减少。
同时,特朗普政府时期的单边主义倾向也让欧洲盟友感受到不确定性和压力,英德签署新协议,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美国战略调整的回应,反映出欧洲试图在保持与美国联盟关系的同时,探索自主防御能力和安全。
这种“二选一”的困境,凸显欧洲安全架构未来可能的多元化发展,欧盟一直在推动建立自己的防务体系,尤其是在“欧洲防务联盟”(PESCO)框架下,多个成员国开展联合军演、武器采购和研发合作,目标是提升欧洲战略自主性。
而欧盟的防务建设仍受到北约的巨大影响,尤其是美国的牵制,北约在欧洲安全体系中具有深厚根基,欧盟防务项目与北约合作密不可分,同时也存在竞争。
英德协议体现了这种复杂关系,它既不完全脱离北约,又希望探索北约之外的合作模式,增强欧洲内部的防御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