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29年,朱德和妻子正在吃饭,突然,敌军踹门而入:“抓住朱德!”妻子灵机一动,

1929年,朱德和妻子正在吃饭,突然,敌军踹门而入:“抓住朱德!”妻子灵机一动,抓起一个脸盆就递给了朱德并大声喊,敌军听后,竟撇下朱德就冲了出去……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当时红军主力转战赣南闽西,留守根据地的部队常遭国民党军突袭,那天傍晚,朱德和伍若兰正在老乡家吃晚饭,木门突然被踹开,十几个端着步枪的敌兵冲了进来。 领头的敌兵班长举着驳壳枪大喊:"抓住朱德!赏大洋五百!"屋内油灯被撞翻,昏暗的光线里,敌兵只隐约看见桌前坐着两个人。 伍若兰反应极快,抄起灶台上的铜脸盆塞到朱德手里,扯着嗓子喊:"老伙夫还不快去打洗脚水!"朱德顺势佝偻着腰,把脸盆顶在头上往外走。 正是这一动作救了两人性命,敌兵听说要抓的是威风凛凛的朱军长,眼前却是个端着破脸盆的"伙夫",顿时失去兴趣,他们注意力全在搜查房间,朱德趁机消失在夜色中。 伍若兰后来回忆,当时朱德穿的粗布衣裳打着补丁,满脸胡茬子确实像个炊事员,加上那个豁口的铜脸盆,活脱脱就是根据地常见的老伙夫形象。 朱德平时就爱和战士们同吃同住,在井冈山经常帮老乡挑水劈柴,有次敌军侦察机飞过,他正戴着斗笠在田里插秧,敌飞行员根本没想到这个"老农"就是红军军长。 伍若兰的机智同样值得称道,毕业于衡阳女子师范的她,参加革命后练就了临危不乱的本事。 在另一次遭遇战中,她曾用绑腿布把重要文件系在腰间,假装村妇混过敌人关卡。 可惜她在1929年2月为掩护部队转移时被捕,面对酷刑宁死不屈,最终在赣州城英勇就义,年仅26岁。 这段"脸盆脱险"的故事后来被编入革命传统教育教材,军事博物馆里收藏着类似的铜脸盆,说明牌上记载着"伙夫朱德"的典故。 研究军史的专家指出,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将领这种与群众水乳交融的特质,正是革命火种能够星火燎原的重要原因。 近年公开的国民党档案显示,当时悬赏捉拿朱德的布告特别注明"身高魁梧,相貌威严",没想到这位红军统帅会以伙夫形象出现。 蒋介石在日记里曾懊恼"朱毛赤匪最难剿",或许正是因为这些革命者扎根群众的本色,让敌人永远捉摸不透。 信息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伍若兰:朱德元帅的革命伴侣》 央视新闻《军事博物馆里的革命文物:铜脸盆》 人民网《井冈山时期的朱德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