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月28日,志愿军战士潘天炎因为生理需要去附近的草丛解决,回来后却意外发现阵地上空无一人,这时美军展开冲锋,在这个寒冷的朝鲜战场,19岁的潘天炎创造了一段战争传奇。 朝鲜鼎盖山,冰天雪地,19岁的志愿军战士潘天炎因为闹肚子,离队了几分钟,等他提着裤子跑回来,眼前的一幕让他脑子嗡的一声:刚才还炮声隆隆的阵地,此刻空无一人,班长和战友们像是人间蒸发了。 他这才明白,部队已经奉命悄悄转移,而他,一个闹肚子的新兵,就这么被“忘”在了最前沿,正当他发懵时,山下黑压压的美军坦克和步兵已经开始集结,冲锋号随时可能吹响。 这个阵地要是丢了,身后主阵地的弟兄们就危险了,来不及害怕,潘天炎的脑子飞速运转,他扫了一眼阵地,只剩下几串手榴弹和步枪里不多的子弹,不过,这个农村少年展现了惊人的战场智慧。 他先是拆下电话线,把零散的手榴弹捆成集束,布置在关键位置,接着,他把缴获的机枪、步枪、冲锋枪分散在不同工事里,准备一个人打出一个排的阵势。 很快,六个美国兵嚎叫着冲了上来,潘天炎急中生智,对着空无一人的战壕大喊:“同志们!敌人上来了,准备手榴弹!”这一嗓子,不仅把敌人吓得一愣,也给他自己壮了胆。 趁敌人迟疑,他灵巧地绕到侧面,两颗手榴弹甩过去,干净利落地解决了先头部队。 但这只是开胃菜,美军很快发现阵地上的火力并不密集,随即组织了两个排的兵力,发动集团冲锋。 接下来的九个小时,成了潘天炎一个人的战争,他像个在火线上跳舞的幽灵,在各个火力点之间来回穿梭,这边打几发冷枪,那边用机枪扫射一阵,枪法又准又狠。 被打懵的美军始终以为阵地上有好几个神枪手,一个劲儿地呼叫炮火支援,子弹打光了,潘天炎就冒着炮火,从被打死的美军身上摸弹药和武器,捡到什么用什么。 他就这样,从清晨一直打到黄昏,硬是凭一己之力打退了美军九次冲锋,干掉了三十多个敌人,另有一百多人伤在他的枪下。 当增援部队终于赶到时,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阵地上,只有一个浑身硝烟的年轻士兵,和满地的敌军尸体。 这个小个子兵为什么这么不要命?这股狠劲儿,其实早就刻在了他的骨子里。 潘天炎1933年出生,九岁时父母双亡,成了孤儿,他的父亲是被日本人抓去当劳工,活活打伤后不治身亡的,母亲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让他一定报仇,这句嘱托,成了一个孩子心里最深的烙印,也成了他日后在战场上从不畏惧死亡的动力。 更有意思的是他参军的经历,1949年,年仅16岁的潘天炎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稀里糊涂地就上了战场,可命运总爱开玩笑,两个月后,他所在的部队在湖南被解放军击溃。 混乱中,一位解放军营长看他瘦小,顺手就把他从炮火里拉了出来,他就这样成了俘虏。 在俘虏营里,潘天炎第一次吃饱了饭,第一次有人关心他,还给他上课,让他明白了共产党和国民党到底有什么不同。 他看着眼前纪律严明、精神饱满的解放军,铁了心要加入,起初部队嫌他年纪小、身子弱,他却不肯走,天天跟着部队打杂,什么活都抢着干,最终,他的执着打动了首长,破格让他入了伍。 家仇国恨拧成了一股绳,到了朝鲜战场,这个曾经的俘虏兵,彻底成了一把尖刀。 鼎盖山一战成名后,潘天炎的故事很快传遍全军,志愿军总部授予他“青年英雄”称号,朝鲜也为他颁发了军功章,1953年,他还有幸见到了毛主席。 他的事迹被画成连环画《青年英雄潘天炎》,还被编成单弦曲,在五六十年代火遍大江南北,连大学音乐教材都收录了进去。 但是,英雄的光环之下,是战争留下的满身伤痕,1957年,潘天炎因伤病提前退役,回到湖北老家。 战场上的经历似乎抽走了他所有的活泼,回乡后,他变得沉默寡言,常常一个人发呆,炮火声好像从未在他耳边停过,1973年2月12日,这位曾在战场上创造奇迹的英雄,因病去世,年仅41岁。 英雄虽逝,但他的故事留了下来,在家乡枝江市,人们为他修建了墓地和纪念碑,成了当地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信息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2022.2.22潘天炎:只身战群敌,电波里的孤胆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