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5天,印度继续进口俄石油,中方态度明确,普京打破沉默:三国联动对美亮剑,特朗普算盘落空. 关税战一败涂地的特朗普,终于以为自己赢了一次。这一次,他把“重拳”挥向了印度——这个有着14亿人口的南亚大国。他以为自己捏到了个“软柿子”,狠狠甩出25%关税,还扬言要追加100%的惩罚性税率,只因印度坚持从俄罗斯购买石油。 可就在距离“最后通牒”只剩5天的关键时刻,一连串的真实动作却狠狠打了特朗普的脸。印度没有屈服,反而在舆论漩涡中稳住了脚步。 中方也果断亮明了态度,明确指出能源采购属于国家主权范畴,任何外部压力都无法动摇中国维护能源安全的决心。而俄罗斯总统普京,则在沉默数日后终于打破平静,以一句意味深长的“失望源于过高期望”回应美方威胁。 整场博弈逐渐浮出水面。特朗普的算盘打得飞快,试图利用关税大棒撬动整条全球能源链。但现实并不买账,三国联动的态度清晰明确:石油不是美国一个人的游戏。 7月14日,特朗普在白宫签署行政命令,要求俄乌必须在8月8日前达成停战协议,否则将对俄罗斯实施100%关税,并连带制裁所有仍在购买俄油的国家。 他点名中国、印度、巴西三国,声称不容忍任何拖延,还威胁将对中国加征高达500%的关税,对印度商品即刻征收25%。措辞之激烈,几乎将外交礼仪踩在脚下。 印度首当其冲。7月30日,特朗普在苏格兰公开斥责中印“资助战争”,三天后,印度四大国有炼油厂集体暂停与俄方的原油采购。这些企业掌握着全国60%的炼油能力,日均处理超过300万桶原油。浮在印度西海岸的四艘油轮无法靠岸,成了这场政策急转直下的缩影。 这一幕被外界解读为印度“退让”的信号。8月1日,美国媒体兴奋地报道“印度或将不再购买俄罗斯石油”,特朗普在采访中自豪地表示,印度的选择是“正确的决定”。 可转折来的猝不及防。8月2日,印度政府两位高级官员出面打破沉默,明确表示政府并未对石油公司下达指令。 外交部发言人也迅速补充指出,能源采购将由市场、全球形势和价格决定,并不会因个别国家的意见而做出调整。印度私营炼油巨头如信实工业和纳亚拉能源仍在继续履行与俄罗斯的长期合同,占据了整体俄油进口的近六成。 换句话说,表面让步,实则依旧在买。印度并非放弃俄油,而是在战略上采取了“左右逢源”的精妙策略,既不公开对抗美国,又不真正切断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这份“横跳”的能力,是莫迪政府在当前地缘政治中极力维稳的体现。 中方的态度则更加坚定。从7月底开始,美国财政部和多位官员多次向中方施加压力,要求停止进口俄油。中国外交部回应犀利,指出中国将基于国家利益自主决定能源政策。 7月31日,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安理会会议上当场质问美国,为何自己还在采购俄罗斯核燃料和化肥,却要求别国全面脱钩。 这番话不卑不亢,掷地有声。中国并未退缩,反而通过实际行动持续稳住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日均200万桶的俄油进口维持不变,超过60%的交易以人民币结算。中俄之间的能源走廊愈加稳固,合作领域从石油拓展到天然气、电力和矿产资源。 普京的态度同样耐人寻味。面对特朗普频频加码的“最后通牒”,克里姆林宫一开始选择沉默。直到8月1日,普京在与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的会晤中,首次公开回应。 他淡然表示:“所有的失望都源于过高期望”,并指出谈判应在“平静的环境中进行”,直指美方通过社交媒体发布外交文件的荒唐做法。 与此同时,俄罗斯迅速启动“灰色航线联盟”,通过印尼、马来西亚等第三国转运石油。乌拉尔原油价格应声下跌至50美元/桶年内新低,表明俄罗斯已做好在全球能源市场上重新布局的准备。 而在印度内部,压力也在迅速发酵。议会议员质问莫迪为何不敢直面特朗普,反对派掌声雷动,媒体舆论四起。印度央行警告,过度依赖俄油可能触发资本市场波动,但同时也指出,失去俄油的成本高昂,替代供应将耗费更多外汇。 在这种复杂局势下,莫迪政府悄然批准采购42架俄罗斯苏-57战机。这一举动既是对巴基斯坦空军升级的回应,也被外界解读为向莫斯科释放政治安抚信号。 全球能源格局已悄然生变。印度的“暂停”背后是私营企业持续操作,中方稳步推进能源合作,俄罗斯则在制裁中找到了新的出口通道。美国试图以关税为武器,重塑全球规则,却在这场博弈中渐渐失去话语权。 倒计时5天,特朗普的“最后通牒”似乎并未改变任何国家的真实选择。印度继续进口俄油,中方态度坚决,普京打破沉默。三国联动之下,美国的外压策略正逐步失效。全球能源秩序的转折点,或许已经到来。 信息来源: [1]“特朗普这是把印度,往中俄怀里推” 观察者网 [2]无视特朗普惩罚威胁?印度称继续进口俄石油 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