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海南解放时,四野官兵登岛后,望见前来接应的琼崖纵队战士们,官兵顿泪如雨下,2万多革命同志,许多人都还穿着红军时期的军装,全身上下破破烂烂。
那年4月17日凌晨,当第四野战军的战士们踩着齐腰深的海水冲上临高角海滩时,硝烟中迎面跑来的身影让他们瞬间红了眼眶。
那些穿着褪色军装、脚踩草鞋甚至赤足踏在滚烫砂石上的琼崖纵队战士,像从历史画卷中走出的活化石看,他们身上的红军军装打着层层补丁,袖口磨得发亮,领口早已洗得泛白,可胸前的红布五角星却依然鲜艳如初。
四野的年轻士兵们怎么也想不到,在这座被国民党称为"铁桶防线"的孤岛上,竟有两万多名战友穿着二十多年前的旧军装,用最原始的武器坚守了整整二十三个春秋。
冯白驹带领的这支队伍,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平凡,1927年秋收起义的烽火刚点燃,海南琼山县演丰镇一个教书先生家的儿子,毅然放下了笔墨投身革命。
这个叫冯白驹的年轻人不会想到,他即将带领的队伍会成为中国革命史上最顽强的孤军,当大陆的红军完成长征时,琼崖纵队被隔绝在茫茫南海,当抗战爆发后全国根据地蓬勃发展时,他们却因电台损坏与中央失联五年之久。
在母瑞山的密林里,战士们吃过芭蕉芯,睡过树皮床,二十六个人分一捧盐巴的日子过了整整八个月。
热带雨林的蚂蟥钻进皮肉,瘴气让半数人患上疟疾,可他们硬是用自制的竹签陷阱拖住了日军一个旅团。
1950年春天,当四野的登陆先锋营在白马井抢滩时,琼崖纵队的接应让历史定格成永恒的画面,老战士王修德回忆,那些穿着新军装的北方小伙子们,看见他们锈迹斑斑的汉阳造步枪时哭得说不出话。
最让四野震撼的是,这支队伍居然把筹来的五万石粮食全留给了解放军,自己啃着野菠萝继续战斗。
琼崖纵队的老兵们光着脚带路,脚底板的老茧厚得能踩碎珊瑚礁,他们带着北方来的战友穿越国军封锁线时,密林里的山蚂蟥把四野战士咬得鲜血淋漓,可琼崖战士笑着说这是"革命虫"。
冯白驹的传奇更令人动容,这位被毛泽东称为"琼崖人民一面旗帜"的将领,在1955年授衔时主动放弃了将军军衔。
直到1988年,邓小平为他题写"冯白驹将军"时,人们才知道这位无衔统帅把最后一点津贴都买了奎宁药片分给疟疾病员。
当年在母瑞山突围时,他带着二十六个人重建队伍,靠的是走遍黎村苗寨唱琼剧宣传革命,海南解放那天,这位喝惯野菜汤的司令第一次穿上皮鞋,却在入城式上被磨得满脚血泡,原来他偷偷把新鞋让给了负伤的通讯员。
今天的金牛岭解放海南岛战役烈士陵园里,那座帆船造型的纪念碑下埋着白沙门战斗中牺牲的八百壮士。
他们用木船对抗军舰的勇气,和琼崖纵队二十三年的坚守一样,早已化作海南岛的红色基因。
当游客抚摸纪念馆里展出的补丁军装时,或许能听见1949年冯白驹对偷渡部队说的那句话:"岛上两万多个'野人'等着你们,我们连欢迎的锣鼓都准备好了,虽然是用椰子壳做的。"
这种刻进骨子里的乐观,正是这支孤军留给后世最珍贵的精神遗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