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誉为“厨电第一股”的华帝股份,在经历了长达11年的“内斗”后,终于成为了一家家族企业。前不久召开的一次临时股东会上,补选孙冬柏为公司第九届董事会独立董事后,华帝股份新董事会成员中,潘姓成员已占据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公司章程删去了“创始人亲属不得担任高管”的条款,彻底改写了由“华帝七君子”定下的“不许亲戚进厂”的老规矩。
这场旷日持久的内斗,让华帝股份大伤元气,使其在高速发展的厨电市场中逐渐掉队。曾与方太、老板电器并称“方老华”三剑客的华帝股份,已被远甩在身后。当老板电器在2024年营收迈过112亿元大关时,华帝股份营收仅为63.72亿元,不及对手一半。曾经的“双百亿”目标,如今已鲜有人提及。
内斗的阴影不仅笼罩在企业治理层面,更深刻影响了华帝股份的战略实施、市场拓展以及品牌形象,使得这家老牌劲旅在面对行业迭代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显得步履蹒跚。那么,这场漫长的权力博弈究竟如何改写了华帝股份的命运?未来,彻底姓“潘”的华帝股份又将何去何从?
“七君子”协定瓦解,潘家十年上位史
华帝股份的前身,是1992年4月成立的中山华帝燃具有限公司,由黄文枝、邓新华、黄启均、李家康、关锡源、杨建辉、潘权枝(潘叶江之父)七位创始人联合发起创立,外界尊称“华帝七君子”。公司成立初,这七位便立下“君子协定”:股权均分、投票表决、少数服从多数,以及最重要的“不许亲戚进厂”。这份协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了华帝股份内部权力平衡,使得公司即便在1999年曾短暂推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也依然保持着七人共治。
然而,这种平衡在2012年出现裂痕。创始人之一的黄文枝成为公司唯一实控人,打破了七人平分天下的局面。同年,华帝股份为提高市场地位,宣布收购百得厨卫100%股权。百得厨卫,这家由潘权枝所在的潘氏家族控制的企业,其母公司奋进投资由潘叶江、潘垣枝、潘锦枝持有77.5%的股权。华帝股份以7.89元/股的价格向奋进投资发行4200万股,并支付4862万元现金,共计3.8亿元。交易完成后,奋进投资持有华帝14.6%的股份,加上潘权枝原有的股份,潘家在华帝股份的话语权陡然上升。
2013年,随着管理层换届选举,潘氏家族成员陆续进入华帝股份管理层。潘权枝之子潘叶江出任华帝股份副董事长,其叔叔潘垣枝和潘浩标也同时进入董事会。权力交接的序幕正式拉开。
这场权力交接的高潮发生在2014年至2015年。2014年6月,黄文枝、邓新华、何伯荣三人将其所持部分股权转让给潘叶江,使得潘叶江取代黄文枝,成为华帝股份新实际控制人。此后,作为创始人的关锡源和黄启均也相继从公司辞职。根据创始人之一李家康回忆,华帝股份收购百得厨卫时,潘叶江原本并没有机会控股,是黄文枝为了培养二代接班人,力排众议,说服黄启均和关锡源退出公司并全力支持潘叶江上位。黄文枝的苦心,却最终换来现实版的“农夫与蛇”。
2015年,潘叶江在老董事长大力支持下正式接管华帝股份。黄文枝曾特别嘱咐他,由七位创始人共同持股的九洲公司第一大股东的地位千万不能变。然而,潘叶江口头答应得很爽快,转头就准备施行“推恩令”。同年5月,他提出“创始人年龄大了,将股份过户给子女”的建议,意图解散九洲公司,从而解除对自身的制约。然而,这一“削藩”意图被时任董事长黄文枝坚决否定。
潘叶江并未就此罢休。2015年9月30日,在黄文枝退休前夕,潘叶江利用华帝股份当年经营下滑的困境,突然召开董事会。他以“董事长要对公司业绩下降负责”为由,提出罢免黄文枝董事长一职的提案。最终,董事会以“6票同意、2票反对、1票弃权”通过这一提案,并重新选举潘叶江为华帝股份新任董事长。黄文枝的离去,标志着潘叶江彻底掌握了最高话语权,九洲公司随后也被肢解,潘叶江再无经营管理上的束缚。黄文枝曾约黄启均和关锡源到家,现场向他们致歉:“实在对不起,我看错了人”,并希望联合华帝七君子中的五位,合力重新掌控华帝股份。2016年,以黄文枝为首的部分“七君子”成员起诉华帝股份,但最终以败诉告终。
潘叶江的集权之路并未停止。2022年5月,华帝股份董事会完成换届,杨建辉,这位华帝股份创始人中最后一位还在坚守的元老,也届满离任。最新选举出的7名董事中,潘家就占了3个席位,包括潘叶江、潘垣枝和潘锦枝。同时,在华帝股份工作二十余年的元老级董秘兼常务副总裁吴刚,也退出华帝股份旗下两家子公司的高管职位,董秘一职由潘浩标的女儿潘楚欣接任。
2023年3月,华帝股份与吴刚的矛盾彻底激化,华帝股份发布公告称控股子公司华帝电子原董事长吴刚不配合公司审计工作,而吴刚则曝料华帝股份派保安强行限制其人身自由并意图抢夺财务资料。这场被外界称为“抢公章”的纷争,本质上依然是前朝遗老和新朝势力之争。最终,华帝股份于2023年7月出面,以超过7800万元的代价,收购了吴刚等人持有的华帝电子60%股份,将其收归为全资子公司,宣告了长达十年的内斗暂告一段落。
至此,华帝股份的权力中枢基本全部由潘家接管,潘叶江任董事长和总裁,潘垣枝与潘浩标分别任副董事长和副总裁,董秘是潘楚欣。潘叶江用了十年时间,才彻底捋顺内部治理结构,华帝股份终于姓“潘”。
华帝股份内斗下的业绩浮沉和转型之困
潘叶江掌舵华帝股份的这些年,也是华帝股份业绩波动的几年。2015年,潘叶江刚上任时,华帝股份营收已突破37亿元,净利润2亿元,市值逼近百亿。他意气风发地喊出营收、市值“双百亿”目标,随后更是升级为“三年百亿、五年做第一、六年两百亿”的宏图。接管后前四年,华帝股份营收从2015年的37.20亿元攀升至2018年的60.95亿元。
2018年,华帝股份策划了一场惊天动地的营销事件。作为法国国家足球队官方赞助商,华帝股份宣布“法国队夺冠,华帝退全款”,这场营销为华帝股份赚足了风头,也推动华帝股份总营销额超过10亿元。然而,法国队夺冠后,有媒体爆出华帝股份在天津和北京的经销商负责人欠下约1.5亿债务跑路失联,导致两地消费者退款无门,营销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烂尾。
内斗的持续也消耗着华帝股份的元气,尤其打击了经销商的信心。厂商频繁换帅、营销体系多番调整,使得经销商动力不足,甚至有原华帝股份经销商转投竞对品牌。潘叶江掌舵十年间,华帝股份更换了四任总经理,平均任期不足两年,营销体系更是调整七次。这背后,是家族企业决策链条和利益纠葛的深不可测。
2018年短暂高光后,华帝股份进入动荡下滑期。2019年和2020年,华帝股份营收连续下滑,并在2020年跌破50亿元。即便在2021年和2022年营收有所回升,但归母净利润却分别大降49.17%和30.98%。直到2023年,华帝股份才重回60亿元级别的营收,并连续两年实现营收利润双增。然而,2024年63.72亿元的营收规模,距离潘叶江的“双百亿”目标仍相距甚远。曾经被华帝股份甩在身后的老板电器,已凭借112.12亿元的营收规模,近乎两倍于华帝股份,彻底扭转了行业格局。
令人担忧的是,华帝股份业绩“好转”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因素。2025年一季度,华帝股份业绩再次“变脸”,营收下降8.8%至12.60亿元,归母净利润下降14.33%至1.06亿元。华帝股份解释称,这主要是受2024年一季度高基数及“国补”政策提前透支市场需求影响。中金公司测算显示,国补政策对华帝股份2024年营收贡献率约为15%,而2025年这一比例降至不足5%,直接导致其增长动能减弱。
在战略层面,华帝股份的转型显得迟缓且效果不彰。潘叶江曾坦承“创二代比起父辈,面临更重的行业迭代压力”,然而华帝在线上转型和高端化升级上均表现不佳。以2024年数据为例,华帝股份线下渠道营收31.48亿元,占比近半,同比增长11.07%;线上渠道营收20.59亿元,占比32.32%,却同比下滑了11.07%。这意味着华帝股份依然严重依赖线下渠道。不过,线下门店的经销商普遍反映,消费者对华帝股份品牌认知度低,甚至认为它是二三线品牌,产品性价比不高,导致门店主推方太、老板电器,华帝股份被冷落。
在产品结构上,华帝股份仍旧固守传统。2024年,烟机、灶具、热水器三大传统厨电贡献了华帝86.8%的营收,而集成灶、洗碗机、蒸烤一体机等新兴厨电品类占比不足14%。其中,集成灶收入同比下滑16.35%,洗碗机更是大幅下滑36.58%。这与华帝股份最新的品牌定位“时尚科学厨电”大相径庭。美的、方太、老板、火星人等同行都在新兴厨电市场加大投入并取得显著成效,而华帝股份在代表“时尚”的新兴厨电上销量和业绩均不如意,旗舰蒸烤箱体销量仅有数百套,洗碗机更是两位数。
“潘氏”华帝股份,虽然在内部治理上实现了高度集中,但外部挑战日益严峻。厨电行业已迈入高端化、智能化时代,留给华帝追赶的时间已然不多。如何平衡家族控股与专业治理,聚焦优势领域,并真正实现高端化、数字化转型,将是潘叶江未来十年的最大考验。
新黄河科技与大健康研究院转自凤凰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