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澳大利亚持续“扩军备战”,主动卷进中美博弈,下血本攒下来的家底,在中国海军面前一

澳大利亚持续“扩军备战”,主动卷进中美博弈,下血本攒下来的家底,在中国海军面前一点都不够看。

8月5日,澳大利亚宣布斥资约73亿美元,从日本引进11艘“最上”级护卫舰。

这一决定,被澳大利亚政府包装为“史上规模最大、最具杀伤力的海军扩军计划”,目标是把海军水面舰队从12艘扩充到20艘。

然而,这看似雄心勃勃的计划,实则暴露了一个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投机心态—— 妄图凭借几艘护卫舰,就配合美国围堵中国,无异于一场“小国干预野心的笑话”。

澳大利亚这次海军扩军,核心是引进日本“最上”级护卫舰的放大版。该舰配备32单元MK-41垂直发射系统,可发射“战斧”巡航导弹。

而与原版相比,出口澳大利亚的型号在尺寸有所放大:标准排水量从3900吨增至5200吨,满载排水量更是从5500吨增加到6200吨,直逼驱逐舰标准。航程高达1万海里,续航能力显著提升。

而澳大利亚海军的主力舰队结构也将从原先规划的12艘,大幅扩充到20艘。

原先规划的12艘,分别是3艘已有的7000吨“霍巴特”级宙斯盾驱逐舰——原型是西班牙F-100型“宙斯盾”护卫舰,以及9艘新建的“亨特”级护卫舰——原型是英国26型护卫舰,吨位放大到近9000吨乃至万吨。

而澳大利亚新计划的20艘海军舰队,将取消3艘“亨特”级,新引进11艘日本放大的“最上”级。舰队结构变为3+6+11。

澳大利亚新规划的11艘“最上”级护卫舰,被定位为“次主力舰艇”,主要承担反潜、防空和远洋护航任务。

前三艘将在日本建造,预计2029年交付,2030年服役,后续八艘将在西澳大利亚的亨德森造船厂本土建造,预计将创造约1万个高薪技能工作岗位。

尽管“最上”级护卫舰经过放大和升级,但其本质仍是一艘多用途护卫舰,而非主力战舰。武器配置仅有1门主炮和32单元垂直发射系统,火力与中国的054型护卫舰相当。而054型在中国海军中,只是普通的护卫舰,承担反潜、护航等任务,并非主力战舰。

同样,澳大利亚引进英国的26型护卫舰,吨位放大到近9000吨,也只配备了32单元垂直发射系统,目的也是只为延伸航程,好从南半球出发,对位于北半球的中国妄图实施“干预”。

相比之下,中国海军已拥有几十艘055、052D型驱逐舰,配备约4500个导弹垂发系统,可发射远程反舰、防空导弹。

澳大利亚的“最上”级,即便搭载“战斧”巡航导弹,也难以对中国构成实质性威胁。其所谓的“奔赴万里干预能力”,不过是纸上谈兵。

对日本而言,这笔订单是二战后首次向海外出口大型武器装备,意义重大。日本借此打破“和平宪法”的束缚,加速融入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然而,日本军工缺乏出口经验,其国产作战系统能否与澳大利亚海军现有体系兼容,仍是未知数。

另外,技术转移条款也为澳大利亚本土造船业带来约1万个高薪制造业岗位,可谓“一箭双雕”。但是,不具备工业基础的澳大利亚造船业,此前项目超支率普遍达两倍到三倍。

引进英国的26型护卫舰放大版——“亨特”级,一艘9000吨级巡逻舰,单舰造价就高达惊人的20亿美元,首舰交付已经推迟到开工10年后的2034年。

由于面临严重的延期和超支问题,“亨特”级先是从原计划的12艘缩减到9艘,再缩减到6艘。澳大利亚也因此改为引进11艘日本“最上级”,吨位控制在6200吨。

而“最上级”的本土化建造,显然也将大概率重蹈26型的覆辙。

这场军购,本质是美、日、澳三方利益的交织。美国借澳大利亚之手,强化对中国的围堵;日本借此突破军售限制,提升地缘地位;澳大利亚则幻想通过“防务升级”,在亚太事务中扮演更大角色。

然而,真正的国家安全,不在于战舰的数量,而在于战略定力与智慧。澳大利亚的“小国野心”,或许能在短期内提升其军事存在感,但面对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与海军实力,这种“围堵”注定是徒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