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老师竟然被特招参军还授少校警衔,但是有人却指出:“她的背后一定有靠山,一定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8-12 18:24:34

一个女老师竟然被特招参军还授少校警衔,但是有人却指出:“她的背后一定有靠山,一定要严查!”然而,她说了一句话,却让人刮目相看。 这位女老师,名叫郭菁。清华大学的博士,学的是个特牛的专业——流体力学。郭菁博士毕业后,留校当了老师,搞科研,本来也是前途一片光明,妥妥的人生赢家。可就在这个时候,海军来了一纸特招令。 一个大学老师,直接变成了海军少校。很多人不理解,觉得这跨度也太大了。部队里的军衔,那都是军人拿青春、汗水甚至生命一点点换来的,凭什么她一来就站到了很多人奋斗十几年的位置上?于是,“有背景”、“走后门”的说法就传开了。 这质疑声,铺天盖地。有那么几天,郭菁几乎成了“关系户”的代名词。 面对这些风言风语,郭菁没怎么在媒体上长篇大论地去解释。后来,有记者采访她,终于把这个问题当面抛了出来,问她对这些质疑怎么看,是不是真有什么“靠山”。 镜头前,郭菁沉默了一下,然后非常平静地说了一句话。也正是这句话,让之前所有质疑她的人,瞬间感觉脸上火辣辣的,甚至有点惭愧。 她说:“如果非要说我有什么‘靠山’,那我的靠山,就是我们国家对海洋强国的迫切需求;如果说有什么‘关系’,那就是我在实验室里,对着电脑和模型,熬过的那十几个春夏秋冬。” 一句话,不卑不亢,没有半句抱怨,却把所有的质疑都打得粉碎。 她没说自己多辛苦,没说自己多牛,她只说了两件事:国家需要,和我能干。 这背后,是咱们这个时代一个特别宏大的背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早就从过去的拼人头、拼钢铁,变成了拼科技、拼人才。特别是咱们的“蓝色国土”,那片一望无际的大海,对咱们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这几年,从“福建舰”下水到海试,再到各种新型舰艇跟下饺子似的亮相,大家都能感觉到,咱们的海军正在经历一场脱胎换骨的变化。这种变化,核心驱动力就是科技。而科技的背后,站着的是一个一个像郭菁这样的顶尖人才。 郭菁研究的流体力学,恰恰就是海军装备发展的“命门”之一。潜艇在水下开,会产生水流的扰动,这就像一个人在雪地里走路会留下脚印一样,很容易被敌方的声呐探测到。怎么让这个“脚印”变得更浅、更模糊?她们在实验室里算出的每一个数据,画出的每一条曲线,都可能让咱们的潜艇在深海大洋里,多一分生存的胜算。 一个优秀的舰长,可以从士兵一步步培养起来,十年、二十年,没问题。但一个顶尖的流体力学专家,你让一个高中毕业的战士去学,等他学到博士毕业,黄花菜都凉了。 所以,“特招”就应运而生了。这其实不是什么新鲜事,算是一个老传统了。 当年,咱们国家搞“两弹一星”,一穷二白,怎么办?也是从全世界把最顶尖的华人科学家请回来。钱学森先生,在美国已经是顶级教授,毅然回国。他没有一天军旅经历,但国家直接授予他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校军衔,后来更是晋升为中将。 没人质疑钱学森,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他一个人,抵得上五个师。 那时候国家需要的是火箭和导弹,所以给了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最高礼遇。今天,咱们要建设世界一流海军,同样需要郭菁这样的专家。给她少校军衔,不是给她个人待遇,是给这门学问、这份技术一个应有的位置。 这叫“为将之道,必先治人”。给人才应有的尊重和地位,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 其实,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做法,是咱们军队现代化、专业化一个特别重要的信号。军队早就不是光靠“小米加步枪”了,未来的战争是“信息化”、“智能化”的战争。需要的是什么人?是懂大数据、会编程、能搞定人工智能、玩得转无人机集群的“技术大牛”。 去年,解放军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里,就明确提出了要“开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这个“绿色通道”,说的就是郭菁这种特招模式。这不是“走后门”,这恰恰是国家在“开前门”,为那些有真才实学的顶尖人才,打开一扇直接通往核心阵地的大门。 很多人之所以会质疑,是因为我们习惯了那种论资排辈的传统路径。觉得一切都得有个先来后到,有个一级一级的台阶。这种想法没错,它保证了体系的稳定。但是,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变革和国际竞争,光有稳定是不够的,还得有“突变”和“破格”。 郭菁放弃了国外的高薪聘请,放弃了大学里安稳舒适的教职,选择了一身“浪花白”。她图的,绝不是那个少校的待遇。说句实在话,以她的资历和水平,在社会上任何一个地方,挣的钱、获得的地位,都不会比这个差。 她那句话之所以让人“刮目相看”,就是因为它点醒了我们:总有一些人,他们的选择,是超越了个人利益的。 他们的“靠山”,就是这个蒸蒸日上的国家;他们的“动力”,就是把自己的所学,用在最需要的地方,那种纯粹的成就感和使命感。

0 阅读:45

猜你喜欢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