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商业航天的差距有多大?大约就像中美高铁的差距一样大,只不过刚好反过来了。这是

爱即永不变 2025-08-13 18:05:52

中美商业航天的差距有多大?大约就像中美高铁的差距一样大,只不过刚好反过来了。这是2025年世界发射统计图,美国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依然是断崖式领先,我国长征系列火箭排第二,去年底,我国近十家商业航天公司都宣布了今年的计划,目标一个个都很宏大,但是目前看来,能兑现的并没有多少,大多数都陷入推迟、跳票的境地。 2025年上半年,全球轨道发射149次,其中60次是为他们自家的星链组网,累计发射了9000多颗卫星。 猎鹰9号的杀手锏是可回收技术,今年5月更是干到28次,整流罩也能重复用32次,成本低到传统火箭的几分之一。 美国政府没少帮忙,NASA和五角大楼的合同给SpaceX提供了大把资金和技术支持,硅谷那种“试错快迭代”的文化也让它技术进步飞快。 长征八号A今年首飞成功,模块化设计是个大进步,商业航天这块,星网和千帆星座的计划特别宏大。 千帆星座去年底已经有54颗卫星在轨,未来想部署上万颗,星网更是计划8万颗,目标是全球通信和互联网覆盖。 今天长征五号又出马,给星网发射卫星,国家队确实能兜底,但这火箭成本高,哪能总这么干? 民营公司虽然喊着要做可回收火箭,但计划老推迟,技术突破没那么快。 快舟一号甲这种固体火箭在小卫星发射上还行,可大推力液体火箭和回收技术还在摸索,效率跟SpaceX差不少。 SpaceX的液氧甲烷发动机和回收技术已经很成熟,咱们的液氧甲烷发动机还在试车阶段,蓝箭他们80吨级和200吨级的发动机离实用还差一截。 资金上国内民营航天靠政府补贴和合同,风险投资不太敢下重注,试错空间也小,SpaceX那边却有美国资本市场和NASA的强力支持。 想想新能源汽车,当年也是遍地开花,经过市场厮杀和政策扶持,比亚迪、蔚来这些头部企业站稳了脚跟。 现在商业航天也差不多,十来家民营火箭公司竞争激烈,但技术和资金的门槛高,估计几年后能活下来的就一两家,搞出个中国版“猎鹰9号”。 蓝箭和深蓝在液氧甲烷发动机上有点进展,说不定能成领头羊,优胜劣汰其实是好事,SpaceX不也是从美国航天市场的竞争中杀出来的? 长征八号A的模块化设计和民营企业的发动机研发都在提速,国际合作也能帮忙,比如中欧的SMILE项目和中意的电磁监测卫星,说明咱们在全球航天圈子里越来越有分量。 中美商业航天的差距像一面镜子,照出问题,也照出方向,猎鹰9号是标杆,但不是高不可攀。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0 阅读:0
爱即永不变

爱即永不变

爱你永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