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说:“十倍于人的兵力,又有坦克和炮火增援,竟然消灭不了他们的一个连。这是我军事生涯的耻辱!”锦州城外,东野九纵74团一连的战士们,在16小时内接连打退敌军15次进攻。 范汉杰,黄埔一期出身,曾是蒋介石的得力干将,在抗日战争中屡立战功。但在1948年的白老户屯,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却遭遇了军旅生涯中最大的挫败。一个连对一个团,悬殊的兵力对比下,胜负似乎毫无悬念,可战场上发生的一切,让这位职业军人彻底震撼了。 1948年9月,辽沈战役的硝烟开始在东北大地升腾。范汉杰时任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指挥第九十三军、新八军等7个师坚守锦州、义县。对这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官来说,守住锦州关系到整个东北战局的成败。 作为连接东北和华北的重要门户,国民党东北”剿总”在锦州附近设置了多道防线,特别是出锦州城北仅两公里的白老户屯,是国民党沈阳卫立煌部与锦州范汉杰部之间联系的必经之路。这个看似普通的小村庄,地势平坦,四周无险可守,却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9月25日凌晨,当范汉杰得知东北野战军第九纵队七十四团一连突然出现在白老户屯时,他的第一反应是震怒。这支185名战士组成的连队,在连长陈学良的带领下,秘密进入白老户屯构筑工事,像楔子般钉在了这个战略要地上。 范汉杰立即调动所有可用的火力。上午7时许,国民党军派出18架飞机轰炸阵地,锦州城内的炮兵也开始向这个纵队轰击。六架战机在低空盘旋轰炸,数十门大炮从锦州城内齐射,整个白老户屯瞬间被炮火覆盖。按照范汉杰的估算,经过如此猛烈的炮火覆盖,这个”钉子”肯定被拔掉了。 可是当他派出两个连的兵力前去清剿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连的战士们在16小时内接连打退敌军15次进攻。狙击手杜广生一枪击毙敌指挥军官,战士李斌抱着手榴弹与敌人装甲车同归于尽,每一次冲锋都被顽强地打了回来。 范汉杰不断加大投入兵力。先是一个营,接着是一个团。敌人用一个团的兵力,向一连阵地连续发动猛攻。坦克开路,装甲车掩护,步兵冲锋,海陆空立体作战,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强大的火力配置了。 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一连下辖三个排,各排人员伤亡都很大,一排排长负伤了,仍然抱着机枪跪着扫射;二排排长牺牲时,手里还握着没来得及拉弦的手榴弹。坚守在北山的三排遭受了十多倍敌人的前后夹击,全排打得就剩下副班长王高金和战士姚尚云两人。 到了夜幕降临时,全连仅剩下37人、一挺机枪、一门小炮,子弹所剩无几。按照常理,这样的兵力对比下,战斗早就应该结束了。可是这37个人就是不投降,继续在那座大院里顽强抵抗。 危急关头,九纵主力围歼锦州城外敌暂编22师取得胜利,外面进攻的敌人也明白我军增援部队即将来到。眼看着要被”包饺子”,进攻的国民党军队才慌忙撤退。 范汉杰感慨:“打锦州这一招,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但让他更加震撼的,是白老户屯这场战斗的结果。十倍于敌的兵力,飞机坦克大炮齐上,16个小时连续15次冲锋,竟然拿不下一个连的阵地。 作为一名职业军人,范汉杰深知这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装备和兵力的问题,更是两支军队战斗意志的根本差异。1948年10月15日锦州陷落,范汉杰在突围时被解放军俘虏。这位曾在抗日战场上屡立战功的将军,就此结束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战后,一连被纵队授予”白老虎连”荣誉称号,并授予”死打硬拼”锦旗一面。战斗幸存的37名同志,被授予”三十七勇士”光荣称号。这支连队后来跟随部队参加了朝鲜战争,在马踏里战斗中再次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 1992年7月28日,时任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到该连队视察,为该连队题词:“发扬白老虎精神,建设过得硬连队”。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上,“白老虎连”战旗作为”百面荣誉战旗”之一,经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全国人民检阅。 白老户屯这场看似微不足道的战斗,实际上预示着整个辽沈战役的走向。当一支军队的每个连队都具备这样的战斗精神时,胜负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兵力对比问题了。范汉杰那句”这是我军事生涯的耻辱”,与其说是对败仗的懊悔,不如说是对时代大势的深刻认知。 从白老户屯到锦州城下,从37勇士到千军万马,这场战斗的意义远超出了一次局部作战的范畴。你觉得在那个关键的历史时刻,什么因素真正决定了战争的胜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让我们一起探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1946年9月,解放军被蒋军俘虏。因在大同、集宁一线遭到失败,许多解放军被蒋军俘
【6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