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大量倒闭,那就是迟早的事。看着校长们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我不禁想说,这一天应该快到了。为什么说是在作死,咱们不妨看看校长们都干了啥。 今年招生有两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涨学费。20个省,几十所大学,涨幅有的能达到几万。 第二个关键词:降分数。最让人震惊的是,广西第四次本科补录,已经不设分数下限了,意思就是多少分都可以报。这不是作死是什么? 其实开个大学,和在街边开个小店没啥区别,逻辑是一样的。店里客人少了,钱赚得就少了,但是店里的员工都等着发工资呢。你觉得这个时候能用涨价来解决问题吗?涨价是不是作死? 你的店经营多年,本来有明确的客户定位,客人一个个温文尔雅、知书达理。现在客人少了,你一声令下,只要愿意花钱的都放进来。于是,穿拖鞋的来了,穿垮背心的来了,全进来了,一时间臭脚味、汗臭味夹杂着骂娘声,此起彼伏。你觉得你的店离倒闭还远吗? 这是一个小店店主都应该懂的道理,但是作为校长,为什么不懂呢?我当然知道你们也难,但是作为高等学府的掌舵人,“饮鸩止渴”这个词你应该懂吧。 其实大学倒闭潮是必然要来的,数据不会骗人。一比较就知道,2023年大学招生人数934.9万,而2023年新生出生数是902万。也就是说,按照现在大学的招生规模,18年以后,把2023年出生的所有孩子全部送进大学,大学还差32.9万人招不满。你就说还要分数线干什么,是不是求人来上学,都不一定有人来,这是早晚的事啊。 但是按理来说,这个情况不应该来这么快,为啥现在就开始了呢?那就要说说这些大学都是怎么“作”的。为啥不想上大学的人突然越来越多? 2024年手里拿着录取通知书不去上的,至少有上万人。今年学费一涨,我估计肯定更多。上个大学花几十万,出来既不能就业,又没学会生存,这让很多家长觉得上大学就是在花钱浪费孩子的时间。这样的性价比,能撑到现在,说实话,家长已经很给面子了。要是街边开的小店,早就倒闭几百回了。 所以我想不自量力地给大学校长提点建议,论生存形势,说实话,你不比我好多少。我们一样,要么改变,要么等死。 第一,招生要以就业为目标。招得进来,就要送得出去。如果招生以养教授为目的,那注定走不远。家长送孩子来,是想给孩子一个未来,即使没有美好的前程,至少能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所以在他们眼里,交的不是学费,而是买就业的钱。结果只收钱不办事,那必死无疑。 第二,教学内容应该向技能方向转型。知识本身没有贵贱之分,不要瞧不起技能型学历。我们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人,哪怕不是人才,只是个“材”,只要有用,这知识就没白学,这样的学校也就值得尊重。 看看今年的招生情况,本科遇冷招不满,云南已经第七轮本科补录了,学生还是招不满,反而高职高专招生顺利,部分专业招生极其火爆,原因不言而喻,因为高职高专就业率比本科好,有些专业毕业后工资比本科还高。所以学历已经不再重要,能掌握一项技能、好就业,这才是家长想要的。 第三,劝教授们多走出校园,看看学生需要什么,与社会接轨。现在太多教授真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早就和社会脱节了,每天按部就班教那些没用的知识、过时的技术。 要知道,学生出去是要“打仗”的,是要去抢别人饭碗的,不给他两把刷子,让他出去怎么活?不过我估计劝也没啥用,如果这些老师走出校园,很可能比学生“死”得还快。所以强烈建议筛选一下老师,该淘汰的淘汰,从社会上招一批有能力、有狼性的。 因为要教的是生存之道、竞争之法,要让学生体验的不是岁月静好,而是弱肉强食、尔虞我诈。这可能听起来不好听,但却是最实用的。天下哪有大学生白来的岁月静好,从来就只有父母衣衫褴褛地砥砺前行。 第四,校长要明白大浪淘沙,最后能留下来的一定是少数。多从家长的角度想一想,才知道该何去何从。多从经营的角度想一想,才知道该用什么手段去运作。办学目的纯一点,养教授的成本降低一点,教的东西实用一点,招生规模控制一下。这注定是一条最慢的路,但估计也是唯一有效的最后之路。
大学老师有时候挺无奈的。
【1点赞】